保險常識

買保險應先看保障再看投報率

撰文者:彭金隆 更新時間:2013-05-01 瀏覽數:27,593


微利時代下,任何一個投資工具,若能有超過定存的報酬率、且相對安全,肯定會讓人眼睛一亮。部分強調內部報酬率優於定存的儲蓄型壽險商品近年能夠大賣,就是例證。

2012年全台灣壽險業新契約保費為1兆1,900億元,同期間本國銀行全年存款僅成長約9,000億元,壽險業吸金速度明顯超過銀行,這顯示許多人將保險當成定存的替代品,為了獲得高於定存的報酬,選擇將錢「存」進壽險公司。若你是這群逐「利」而居的存款族,建議你想一想以下2個問題:


問題1.你該有的基本風險保障已經完備了嗎?對自身或家人可能發生的「非預期損失」缺口,是否已經購買足夠的保險足以應付?舉例,一家之主的小華剛買房子並擔負500萬元房貸,從風險管理的角度,代表小華有相當於500萬元的風險缺口,一旦小華發生意外事故,勢必要有一筆錢立刻去償還這筆貸款,否則小華喪失工作能力, 將使家庭既有生活水準無法維持。如果這時小華把有限的預算,全部拿去購買僅能獲取「小利」的儲蓄型保險,忽略真正的風險缺口,可能因小失大而後悔莫及。

人類發明保險制度的目的,主要是要對付「非預期」的損失風險, 並不是為了投資,更不會是為了賺報酬。保險是管理個人風險最簡單也是最有效率的工具之一,可以用少數的金錢(保費),交換保險公司在未來提供相對於投入保費百倍甚至千倍的保險給付承諾,這是其他投資工具無法替代的地方。以上述小華的案例,小華應該優先購買500萬保額的意外險或是更貴一點的定期壽險,先解決風險保障需求,如果還有閒錢,再從投資與報酬的角度去選擇儲蓄型保險。

問題2.儲蓄保險的報酬真的高過銀行定存嗎?保險不管如何包裝與訴求,還是保險商品,即使號稱「儲蓄型」保險商品,畢竟不是定存,既然保險與定存並不同,就不能直接將兩者的報酬率拿來比較。

我們到銀行存一張定存單,不論期間多長,只要有資金需求,可以隨時向銀行要求提領,頂多損失利息,並不會侵蝕本金。保險就不同,保險的銷售會有一筆不小的「佣金」與「開銷」,如果保險沒有持續一定期間以上,保戶要求解約還錢,保險公司依規定可以收取高額的「解約費用」,如果客戶臨時有急用要抽腿,根本不可能像銀行定存只損失利息而不傷本金。這就是為何政府主管機關三令五申, 要求銷售保險商品不可以隨便拿定存利率亂比較,以免誤導客戶。

買儲蓄保險通常要經過一段不算短的「閉鎖期」,保險的預期報酬率才可能達成。這些看似高過銀行定存的蠅頭小利,其實是你放棄隨時可以退出的權利(流動性)換來的,是不是真的有利?值得三思。

最後要強調,保險功能本來就是多元的,可以是保障也可以是儲蓄,更可作為節稅工具,但若以成本效益分析,保障還是最重要的功能。至於儲蓄或投資,不是不能做,只是建議把順位擺後面一些, 先把「保障」買足,再談其他。

(plan_smart@bwnet.com.tw)

學歷: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博士
經歷:台灣金融服務業聯合總會副祕書長、金管會人身保險保單審查委員
現職: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專任助理教授、財團法人金融消費評議中心董事

  • «
  • 1
  • »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