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景氣熱絡,蘇建華夫妻工作的公司也有配股,只要股價上漲,夫妻倆的總資產也跟著漲,他們也捨不得賣,期待股價會一直漲上去。當時,蘇建華更利用下班時間,到處去聽投資講座,還報名收費的理財課程,買了大量的理財書籍來閱讀,甚至還計畫去報考金融證照,因為他相信:「只要學會理財這件事,一輩子受用無窮」。
2008年初,當時台股指數約8,000點,蘇建華參加了台股投資講座,聽到席上每個專家都肯定斷言:「今年台股一定(攻)上萬點」,為了不錯過這波萬點行情,蘇建華夫妻解了部分定存,單筆買進台股基金,原本等著大賺一票,卻沒想到一場金融海嘯把全球股市打到趴在地上,蘇建華的台股基金幾乎腰斬,海外型基金的績效也是一片紅海,慘不忍睹。
「2008年底全球股市跌到谷底,我們所有投資的報酬率是-70%,好慘!」蘇建華苦笑道。賠得愈慘,他的心態就愈鴕鳥,他根本不敢看投資帳戶的現值到底還剩下多少。
投資失利,生活中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卻是天天伸手要錢,即使夫妻倆月收入超過10萬元,在扣除生活開銷、保費、房貸、父母孝養金、基金投資後,兒子的保母費都快要擠不出來了,該怎麼辦?
沒時間隨時關注市場變化
更應建立資產配置與紀律投資
當景氣大好之際,不少投資人像蘇建華一樣,偏好高波動度的股票型基金投資,因為買了就賺,賺了就想買更多,這是一種投資心理上的正向回饋,一開始不知道會賺或賠,所以只投資一點點,賺到錢後,膽子大了,可能把全部身家都壓進去,甚至不乏舉債投資的人。
重壓高風險市場的後果,就如蘇建華夫妻在金融海嘯期間那樣,資產腰斬,到了行情低點,早已無子彈可以加碼,就算有,也早嚇得魂飛魄散,巴不得永遠不要再提及那些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