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技術指標百百種,過去大家常聽到「均線」、「MACD」、「KD指標」,最近有種技術指標很紅,那就是「布林通道」。布林通道是什麼?有什麼厲害的地方,讓它成為熱門的技術指標?
布林通道原文是「Bollinger Band,BBand」,中文又稱為「布林線」、「包寧傑帶狀」、「保力加通道」或「布歷加通道」。它並非新指標,而是由約翰.包寧傑(John Bollinger)在1980年代發明的技術分析工具,只是過去在台灣並不多人使用,也很少人教學。
布林通道是運用統計學的常態曲線,配合平均數與標準差所產生的技術指標,利用電腦計算出在多少標準差的設定下,股價會有多少百分比的機率在通道內活動。
平均數與標準差的距離
為股價波動度
「常態曲線」、「平均數」、「標準差」,聽起來有點複雜,沒關係,看圖解會比較容易了解。18世紀的德國數學家高斯(Gauss)發現,所有的事物只要數量夠多,都會有一定規律的分布,即稱為「常態分布」或是「常態曲線」(the normalcurve)(詳見圖1)。
要了解常態分布要先認識2個名詞:①平均數、②標準差。圖1中間那條線是這堆數字(如股價或身高等等)的平均數值,用部隊的術語來說,可說是「中央伍」,股價的出現次數分布會依中央伍為準靠攏;而標準差則可以說是跟平均中心值的離散程度,若應用在股價上,則是這段期間股價與中間平均值的距離,也就是股價的「波動度」。
包寧傑把常態分布應用在股票K線圖上,畫成3條線。他將平均數、也就是上面常態分配的中線,設為20日移動平均線(20MA),這條線是由每一天股價收盤價往前計算共20個交易日加總再平均股價所連成的線。再使用20MA計算出標準差,往上加2個標準差,形成上通道;往下減2個標準差,形成下通道(詳見圖2),如此一來,股價落在上下通道之間的機率是95.44%。
亦可將K線圖時間頻率縮短
應用在期貨或當沖操作
包寧傑的布林通道「基本式」,是使用20日移動平均線為中線,上通道、下通道各為2個標準差;實際應用在台股上,則有許多種「變化式」,有的人將中間這條線改成週K的移動平均線,應用在大波段操作,有的人則是把K線圖的時間頻率調整成5分鐘K線、10分鐘K線等,應用在期貨或是當沖操作。
還有人將布林通道應用在債券、權證、外匯商品等,幾乎所有的金融商品都可使用,台股技術分析專家董鍾祥在其著作《圖解B-Band指標》的書中,就把布林通道形容為萬用指標,也被稱為技術指標中的「愛馬仕」(Hermès)。
布林通道除了應用廣,相對其他技術指標還有過濾雜訊的功能。如果只看均線,短期均線向上穿越長期均線即是黃金交叉,應該是買進,而長期均線向下穿越短期均線,即是死亡交叉,應該是賣出;但在盤整期間,均線可能一下黃金交叉、一下死亡交叉,若跟著操作將會使得獲利吐回。若使用布林通道,盤整時可看到通道壓縮,不管是黃金交叉或死亡交叉此時都不宜進場;當通道明顯擴張時,才是多空趨勢開始,可減少雜訊造成的過多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