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想這樣的情境:傅先生走進銀行,抽取號碼牌後,在椅子上等待叫號,他看著電子螢幕上顯示的定存1年期利率為1.21%,他想著,「無魚,蝦嘛好!總比放在枕頭底下,一毛利息都沒有好吧!」接著,輪到傅先生的號碼,他走向櫃台,將手中的新台幣1萬元辦理了1年期的定存,到期後可領到121元利息。
走出銀行,傅先生到附近的咖啡簡餐店,點了他愛的120元簡餐組合,用餐完畢休憩片刻後,他心滿意足地回家。
過了一年,定存到期,他到銀行領出這筆定存的利息,將本金續存,並再度拜訪了附近的咖啡簡餐店。點餐時,他理所當然地點了同樣的簡餐組合,沒看菜單的他從口袋直接掏出120元準備結帳,店員卻笑笑地跟他說,「還差5元喔!」原來這份簡餐今年起漲價5元,傅先生只好摸摸口袋,再拿出5元來結了帳。
名目利率小於通貨膨脹率
利息照領,實質購買力卻下降
同樣的利息錢,已經不夠支付相同簡餐的費用!這就是「負利率」吃人不吐骨頭的可怕之處,明明傅先生的定存還有利息,為什麼說是「負利率」呢?先來看看「費雪公式」(詳見圖1)。
舉例來說,當名目利率是2%,存在銀行的100元在一段時間過後,就可以領到本利和102元;但在同一段時間,通貨膨脹率也上升了2%,一開始只要100元的商品,現在要102元,換句話說,人們的購買力並未因為這筆存款而增加。
更慘的情況是,假設這段時間的通貨膨脹率是3%,表示當初100元可以買到的商品現在要價103元,存了一段時間的錢反而買不起這項商品了,實質購買力下降,這就是負利率!也是上述故事──傅先生的情況,因為他存在銀行的1年期定存利率只不過是1.21%,但咖啡簡餐的價格卻大漲了4.2%,換句話說,他的錢早就被負利率無聲無息地侵蝕了,而這個情況也正發生在你、我生活周遭。
歐、日等已實施負利率的國家,狀況是名目利率就已經為負值,而台灣現在的狀況,你一定很好奇,我們來看看:
名目利率:1.21%
依據央行公布2016年2月的5大銀行平均存款利率(5大銀行指臺灣銀行、合作金庫、第一銀行、華南銀行及臺灣土地銀行),1年期為1.21%。
通貨膨脹率:2.4%
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最新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2016年2月為2.4%。
注意到了嗎?台灣現在的狀況是「名目利率」為1.21%,但「實質利率」為負1.19%(詳見圖2),我們每個人都是傅先生的翻版!而且名目利率仍在持續下降,央行從2015年9月迄2016年3月,利率連3降,重貼現率從1.75%降為1.5%,全球主要國家的利率皆位於低水平,台灣也不可能獨強。
當利息的趴數追不上紙鈔變薄的速度、趕不上便當漲價的幅度,而且不只如此,就算努力工作、省吃儉用,選擇把錢存在最有信譽的銀行中,仍無法阻止資金持續縮水的命運,這就是負利率時代的可怕之處,多數人竟還不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