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開始用技術分析買股票的時候,買的是友達(2409),大學四年級的時候面板股正熱,不管是散戶或者法人都大買面板股。之後大盤狂跌,友達股價也一路大跌,首次買股就套牢,當真是一大打擊。因為是用家人的錢買股票,所以壓力更大,而且也沒辦法分批加碼,最後硬是等到解套,還賺了30%,但是之後操作鑽全(1527)又賠了。
當時知道自己很多還不懂,手頭上的錢也不夠買股票,所以先累積知識,並且把當實習老師和教電腦的薪水存下來。之後在馬祖北竿當兵,有15天返台假,所以返台放假的時候看了很多投資書,包含基本面分析、技術分析、產業分析和總體經濟,還有一些國外翻譯書,一邊看,一邊做筆記。
當兵有擔任值星,還有外島加給跟年終,所以這時候就存了10萬元,加上之前打工賺的20萬,2005年中退伍後就有30萬元,開始用自己的錢,真槍實彈下去操作。
這時候至少有點投資的基本知識,知道價值投資跟巴菲特,但是心裡也想賺快錢,所以把錢分成兩部分來實驗,一部分做價值投資,一部分操作期貨選擇權。
選擇權一開始不懂,就邊看書邊虛擬操作,虛擬單賺錢後就開始丟錢下去操作,測試買方的順勢策略、當沖策略、賣方策略……等。
期貨選擇權的買方策略有以小搏大的好處,有一次很漂亮的操作是buy價外1檔的put(編按:買進賣權),抱了300多點以上的波段,這個波段讓我2萬元本金變14萬元。
但以小搏大是優點也是壞處,因為虧了錢總是會想「之後賺一筆大的回來」,心態上就會走偏,操作就容易失敗,所以先前賺的又吐回去了,而且虧的總是比賺的多,手續費也花了不少。而賣方策略雖然可以累積收權利金的獲利,但是只要遇到一次大的漲跌,就會被突破區間帶,之前賺的都會吐回去。組合價差策略則要考慮到希臘字母的變化,並不容易計算。
當沖策略難度太高,手續費負擔也大。留倉波段策略的弱點就是怕開盤幾百點的「反方向跳空」,例如2007年8月常常發生反向跳空300點的情況,幸好這時候我已經不做選擇權交易了,要不然這種跳空的額度會讓不少人馬上資產歸零。
2005年~2006年左右,有一位網友「VICTOR」簡單教了我風險中立策略和TradeStation(編按:程式交易),這個人從2003年開始操作1,000萬元~3,000萬元左右的期權,是個VIP室的大戶,經歷之前的總統大選「兩顆子彈」事件仍然屹立不搖。所以我也研究過程式交易,但是程式回測績效很漂亮,實際操作就沒那樣好,而現在2013年程式交易者太多,導致程式的半衰期太快,這都是難題。
期權操作是白忙一場,不但難度很高,而且很花時間。同期間價值投資的報酬率則有30%以上,而且沒占用我平日時間,在44元左右買入中碳(1723),持有至今。還有買入18元~22元左右的裕融(9941),以及中聯資(9930),這些公司的現金股利都很穩定,本業也好。所以我放棄操作期權,到遊戲公司做美術設計,下班後研究股票,寫mail和網友交流投資。平常努力存錢,不買車、帶便當到公司吃飯,有好的股票就用力買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