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告訴我們,擁有大量研究資源的主動型基金,整體績效比不上採取簡單策略的被動型基金。事實上,就算你沒有多餘時間研究,只要投資幾檔被動型基金,配合定期再平衡策略,就可以在幾乎不付出任何額外努力的狀況下,擊敗絕大多數的投資人。這裡有個問題要請大家思考:明明有理論上比較好的選擇,為什麼台灣的投資主流仍然是主動型基金?看完這本書,你會得到答案。
如果你和我一樣比較貪心,希望長期的投資績效能夠超越大盤,那麼最合理的方法就是採用價值投資,分散買進便宜的優質股票後,偶爾重建投資組合即可。
在過去,散戶要靠歷史資料進行投資決策非常困難,但投資網站和部落格的出現改變了一切。現在要建立自己的投資組合,甚至連功課都不太需要做,網路上一堆現成的篩選條件和優質股名單,只要花幾分鐘設定想要的條件,再按個篩選鍵就能輕鬆整理出口袋清單。
我在書中也詳細列出自己近年來運用的選股方法,同時逐項解釋理由。有些方法和被動投資一樣,有歷史數據和學術論文背書,有些則是個人經驗與偏好。舉例來說,高股息股票在台股歷史中的表現,其實並不算特別好,但我還是會優先挑選;只因為持有這些股票,讓我可以睡得比較安穩。我鼓勵每個人在掌握大方向之後,都可以去建立屬於自己的一套投資原則。
被動投資和價值投資之間,其實沒有絕對的優劣,因為市場遠比我們所想像的還要變幻莫測。一套過去有效的投資方法,只要開始流行,被多數人採用之後,利潤必然降低甚至失效;像近年的存股熱潮,已經造成中華電(2412)等老牌定存股的價格長期偏貴。近年大量的價值投資書籍面世,當類似的理念愈普及,理論上就會愈難發現超跌的股票,小資族們也愈有採用被動投資的理由。
雖然肯定有高手,可以藉由所謂的盤感,或者致力研究,在投資領域獲得成功;但我想對非專職的投資人來說,真正的成功法門其實是「長期堅持簡單合理的原則」。
投資必須面對的心魔太多,大部分的散戶在績效落後的時候就會琵琶別抱,這也是被動和價值投資能通過時間考驗的最主要理由。也因此眼光要放遠,以歷史為師,針對所有可能的狀況做好心理準備,才能堅持下去。
話說回來,世界上並非只有被動投資和價值投資兩個派別,而是千奇百怪;反對學術界說法,自闢蹊徑的也不在少數。我們到底該怎麼判別哪些方法有用?其實那些教你如何判斷多空、預測走勢的「投資祕笈」,通常只要花點時間做歷史回顧,就會現出原形;市場上許多「大師」的真正專長,其實不在投資,而是賣產品。在這本書裡,我花了相當的篇幅破解和批判各種糊弄散戶的招數,希望這些內容可以成為騙局的預防針,讓大家在掏出自己的錢包之前,能多去質疑與求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