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結婚後,我與太太決定,收支計畫要以家庭為單位,並且開始存錢準備買房。為了記帳方便與資金控管,夫妻倆的日常生活支出全部由我的薪資帳戶支應,而薪資扣除支出的結餘,則不再投入股市,轉而匯入太太的戶頭,這筆錢只進不出,要作為未來的購屋頭期款資金。若當月薪資扣除支出後沒有結餘,代表支出太多,我則會盡量節省自己的開銷,或是股市帳戶有價差收益,我也會將部分收益投入購屋準備金。
因為股票帳戶不再投入新資金,我只能靠著股息重複投入,加上價差收益來增加資產。2011年第4季,為了加速購屋準備金的儲備速度,當時的持股市值達到420萬元,我決定當年領到的股息,也不再投入股市,直接把股息提出作為購屋準備金。
雖說不再投入新增資金會拖慢股票帳戶的成長速度,但是自2009年調整了整體理財投資習慣以來,我體會到理財投資就是「不要急著吃棉花糖」跟「及時享樂」之間的平衡。
如果一直追求投資資產的累積,也真的累積到一大筆退休金,卻只剩下短短數年能夠享受成果,豈不是太可惜了?在千變萬化的人生與資本市場中,若可以將有限資金的效益展現到最大化,且在累積資產的同時,亦能享受著資產增值帶來的生活品質提升,我覺得更實際。
當然,每個人對生活品質的定義不一樣,對我而言,我可以少吃山珍海味,也不崇尚昂貴的精品,但我和太太都有共識,若能擁有一間自住的房子,給孩子一個安全舒適的生活環境,就是一種屬於我們自有生活品質的提升。
就在2014年10月,太太簽下了一間位於新北市板橋區的預售屋,完成了我們第1階段的目標──擁有1間屬於自己的房子。回頭想想,當年我用50萬元踏進股市時,可從沒想過,能夠這麼快從股市裡得到這份大禮呢!
星風雪語(星大)
恩汎理財投資團隊創辦人,網友暱稱為「星大」。曾服務於金融業,大學就讀實踐大學會計系、為蘇格蘭格拉斯哥卡利多尼安大學(Glasgow Caledonian University)資訊管理碩士。金融海嘯時曾大賠8成,而後逐步調整操作策略,造就了現在的零成本存股法。
不同於傳統存股,他認為百年好公司難覓,長期只買不賣,恐讓本金曝險。除了精研基本面,鎖定有配息能力的好公司,亦搭配低買高賣,以逐步取回本金與部分價差獲利,最後留下零成本獲利部位長期存股。2011年到2014年,每年價差獲利逾百萬元,零成本部位貢獻股息亦年年成長,2014年股息收入逾5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