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房》即使自住,也必須精打細算
至於「買房」,因為花費金額更大,所要考慮的點就更多了。通常人生第一次買房都是為了自住,過去台灣房市好的時候,很流行一種說法,那就是「自住沒差」,意思是說:「只要房屋價格負擔得起,反正是拿來自住不是投資,所以多少錢買都沒差。」這說法對嗎?我舉個實際的例子大家就可以了解。
有位網友曾上網跟大家求助,因為她跟老公在前幾年房市高點的時候,在永和買了一間4 樓舊公寓,當時因為急於搬家,就用比行情稍高的價格(每坪50 萬元)入手。後來她因為懷孕,加上空間不太夠用,所以興起了換電梯大樓的念頭;只是沒想到碰到房市反轉,原本住的公寓不僅賣不到成本價,甚至賠錢也沒有人願意接手,造成她進退兩難,也沒有多餘的資金可以換房。
其實這就是很典型的案例,當初這位網友買房時,目的確實是自住,也還真的想說「自住沒差」,所以用比市價高的價格去買。但後來碰到人生變化而有換房需求時,這時才發現原來「自住還是有差」,當初買的價格對後來家庭資產的影響也很大。
這也戳破了過去國內房市長期主張「自住沒差」的神話,因為一般人首購買房,都是先準備一筆房價2 成左右的頭期款,然後再跟銀行貸款8 成左右的資金。如果以股票來比喻,就是以本金開融資4 倍去買商品,要是之後商品上漲或平盤就算了,但假如不幸下跌的話,只要跌個10%,本金大概就賠掉5 成。就像這個例子,如果這名網友現在認賠的話,大概連頭期款都拿不回來了,之後房子也別想換了,所以怎麼會沒差?
因此年輕人在決定買房前,一定要先認清楚房地產的特殊性,在於兼具資產及使用的性質:
1. 從「資產」角度看:從資產角度,在過去低點購屋的人,除了自住外,還可以享受增值抗通膨的好處,將來換屋也很容易。因為獲利了結後,可以擁有更多的自備款,有機會換到更大的房屋;至於高點才進場的人,就會產生上述網友的問題,所以自住當然有差。
2. 從「使用」角度看:當然也有人只想住好住滿,不在乎漲跌,也就是從使用的角度來看房地產,純粹把房屋當成高價的消費品;其實這樣價格的影響更大,因為只剩成本這項變數。就像買車一樣,大家買車多半是為了自用,不是為了賺價差,但應該也不會有人認為是自己在開車,所以買貴沒差吧?
所以不管從哪種角度來看,自住一定有差,唯一勉強沒差的情況,是從「投資資產」的角度來看,因為如果房市可以永遠維持多頭,買高可以賣更高,那買房的人就不必擔心跌價風險,也不用怕資產縮水;就像這幾年投資台積電(2330)股票一樣,既然過去大家買都能賺錢,那投資人不管何時進場自然就比較沒差,頂多就是賺多賺少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