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政府不保險?那麼靠自己存錢,減少花費並把錢放在銀行定存,就可以順利存到退休金嗎?別忘了,「錢會愈來愈不值錢」,這是無庸置疑的。通貨膨脹是一種無形的稅,如果只靠存錢在銀行,只會讓錢不斷貶值而已,所以我們必須要有更積極的作為。畢竟靠一己之力,在有限的時間歲月裡,勢必難以累積財富。
筆者一直是這樣想的,我只有一雙手、一雙腳,一天也就24個小時,任憑我再怎麼努力,創造的財富也有限,所以我買進優秀的股票,當了優秀公司的股東,靠著公司的經營團隊創造利潤,我也可以達到用錢滾錢的效果、享受用錢滾錢的樂趣,這是防止通膨最好的辦法,我稱它為「存股」。
用心了解持股公司的事業,而非妄加猜測股價
講到存股,大多數的朋友會想到「定存股」,花了1萬元買進股票後,往後每年領取5%的利息(股利),本金不會成長、股利不會成長,只是利息比銀行定存高出許多。但如果我們存到的股票價值每年增值10%,領到的利息(股利)也每年增加,這叫做「成長」,這類型的「股利與成長雙贏股」,是筆者想要在本書中說明的。
就像筆者在2008年買進佳格(1227)存股,存了4年,從股價10幾元一直買到70幾元;4年後的2012年,因為佳格獲利連續衰退,筆者在100元左右出脫持股,4、5年期間賺到了佳格的股利與成長。
另一個例子,2005年初,筆者同樣用10幾元的股價買進恆義(4205,2013年已改名為中華食),持有至今,賺了12年的配股、配息,再加上公司的價值成長,股價更在2017年7月下旬、除權息前攀上76元高價。
其他像筆者長期持有的德麥(1264)、統一超(2912)、日友(8341)等股票,都是配息年年提高,價值不斷成長的「雙贏股」,我會持有到公司獲利連續衰退、基本面變差的那一天。
股票本身沒有選擇的權利,股票不在乎自己屬於誰,你想買哪一檔股票,也不需要通過審核,你就能成為該公司的股東。回憶我剛退伍「炒股票」的心路歷程,一開始我認為股價是有生命的,企圖從起伏曲折的線圖中,去預測下一秒的股價走勢,但我卻忘了追蹤公司的基本面。
我希望快速獲利,想找出預測市場的方法,我賠了很多錢,因為我當初嘗試做出人類不可能辦到的事情。沒有人比市場聰明,巴菲特投資時看到的是「事業」,但我看到的卻是「股價」,我花了太多的時間和精力看盤,但是並沒有用心了解我買進的這家公司。
直到後來我才發現,我根本不需要具備預測股市的能力,也能在股票上賺到錢,否則一個土木所畢業的流浪教師怎麼會累積到超過4,000萬元資產呢?我曾經有好幾次在電腦前面,眼睜睜看到股市慘跌,那又如何呢?這並不影響優秀公司的基本面。2016年11月9日唐納.川普(Donald Trump)確定當選美國總統,那一天台股大盤從開盤到收盤暴跌近300點,隔天再大漲約200點;如果我是靠預測股市過活的話,應該在川普當選前一天把股票賣光,第2天再全部買回來才對呀!但是這又有誰會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