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平最輕易達成的工作之一,就是拿到碩士學位,畢業之後,求才信函更猶如雪片般飛來。我原本已經打算充分接受訓練,以便擔任一家美國化工企業的會計師;哪知道最後一刻,卻看到《金融時報》刊登的廣告,曼徹斯特的股票經紀商亨利庫克拉姆斯登(Henry Cooke Lumsden)徵求一位工程投資分析師,好奇心驅使我申請應徵,並得到面試機會。
這項工作我十拿九穩,因此帶著滿滿的信心,學會所有股票經紀業務,以及企業金融專員、銷售人員、分析師,以及交易人員的工作內容;更重要的是,我看得出來,這裡是貨真價實的菁英圈,只要你工作達標,就能獲取獎勵。我再一次感覺機不可失。我得到這份工作,起薪雖遠低於美國企業開出的價碼,但從未後悔。
我也從這回經驗中,學到一堂投資課。人生就像是一場隨機亂逛的漫步之旅,機會往往在最意想不到的時刻,以最意想不到的方式冒出頭。一旦看到機會閃現,請即知即行,機會之窗未必總是常開。
股權是強力誘因
1980年代初期,股票經紀商都是合夥企業。合夥人掌控業務,也得承擔無限債務責任。這套規則帶給經營者極佳的責任感。他們嚴控成本,而且當遇到正常景氣循環的壞年度,合夥人也會限制抽走現金的額度,以免危及公司經營;一旦遭逢不尋常的經濟蕭條,他們更會降低分潤。不過,當經濟欣欣向榮,他們也是會大手筆派發紅利。
1986年,英國政府推行的「金融大改革」(Big Bang)改變了一切,無限責任的合夥人制度出局;外部資本與股份有限公司組織取而代之。遺憾的是,它也開啟所謂「專業經理人」的年代。資深合夥人不再當家作主,因為最高權限全數移交到執行長手中。這些改變導致薪資激漲、成本考量為主的擴張,以及金融帝國的建立。
現在身為股票經紀商董事的我,只能驚恐地看著我們一手打造、人稱「北方嘉誠」(the Cazenove of the North,編按:英國歷史最悠久的券商之一,2009年被美國摩根大通(J.P. Morgan)完全購併)的事業,被一家成立沒幾年的精品銀行收購。合併後的集團,半數股權被當成傻子的黃金(fool's gold,編按:淘金年代常有人挖到外表黃澄澄的硫化鐵,以為發財了,其實一文不值。比喻用來充數的濫竽),平白糟蹋了。
1990年代初期的經濟衰退,是一場全然不可免的希臘式悲劇,完全揭露貸款業務有多麼不堪一擊。所幸,我看得懂帳目,因此知道風雨欲來,於是趕在最後一刻,把錢提領一空。銀行正式被納入監管,股票經紀業務也一步步失去獨立性。我曾目睹一家花費125年才建立經營權的企業,竟然不到125週就垮台,看來「專業管理」也不過如此。
我完全可以體會,20世紀即將結束之際,英國通用電氣(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GEC)前執行長阿諾.溫史達克(Arnold Weinstock)眼看掌舵的經營階層搞砸馬可尼(Marconi)公司時,心中有多麼百感交集(編按:英國通用電氣和美國奇異沒有關係;1968年,馬可尼、英國通用電氣與無線電聯合工業公司(RAI)正式合併成為GEC這家公司。1999年,GEC斥資45億美元收購美國Fore Systems,最終證明效益低落,被喻為史上十大失敗收購之一)。
我學到在投資企業時,檢視經營階層的持股,以及他們領取的薪金有多優厚,會是個好主意。如果他們投注一大部分個人財富在這家企業裡,就會把每一分錢花在刀口上。他們為了悉心保護自己的(還有你的)財產,採取行動時會更像企業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