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設計工具的持續進化,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過去需要「手工」設計完成的工作已經開始被自動化工具所替代。假如把目光再放得遠一些,當人工智慧發展到可以幫助我們遍歷問題的解決方案時,產品設計工作到底還要做些什麼?未來產品設計者的價值將體現在哪裡?如果說這只是一種「遠慮」,擺在我們面前的「近憂」也頗令人擔心:移動互聯網將世界和中國拉到同一起跑線上,美國產品模式不再是我們可以直接效仿的對象。互聯網產品創業進入深水區,表面看似熱潮洶湧,但真正活下來還活得很好的產品並不多。
所有現象都指向一個重要的方向:「知道如何去做」就能勝出的產品時代已成為過去,產品競爭開始轉向「思考力的競爭」,更加考驗設計者「問對問題」的能力。
在這場殘酷的通關遊戲中,偶爾問對一兩個問題是不夠的,設計者需要在產品設計、成長的所有階段都「問對」並「做對」,產品才有存活與發展的可能。
那麼,如何修煉思考力,在每個階段都問對問題呢?我認為首先需要靈活運用一些思維模式,提升看問題的角度;其次是看清每個階段核心問題的本質。
比如,我們該如何思考需求的本質?
有一種思路認為:產品具有某功能特性,用戶就自然會用該特點去理解和使用它。用戶對產品的需求由「產品自身所具備的功能決定」。順著這種思路走下去,設計者的任務會聚焦在強化產品的「好」上,似乎只要質量、美觀度等方面提升,再加上不斷地宣傳,用戶對產品的需求自然就會水漲船高。但事實上,這樣的做法常常事與願違。用戶並不像我們期待的那樣去理解產品,相反的,他們表現得特別「不聽話」。固執的設計者會認為問題出在用戶身上,用調侃的話講就是「這一批用戶不行,不懂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