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結損益》每月10日前公告
依規定,台灣的上市、上櫃公司必須在每個月10日之前公告營收,此外,有些公司同時會自願公告「自結損益」,也就是將「營業損益」以及「稅前損益」公告出來(詳見表1),且一旦自願公開,就必須持續公告至當年度結束為止。
不過,由於證期類股的公司沒有「營業收入」,僅有「收益」,因此不適用「營業損益」的會計科目,故在自結損益的公告中只能看到「稅前損益」。
目前上市、上櫃的這10檔證期類股,除了致和證(5864)以及福邦證(6026)2019年未公告自結損益之外,其餘8家公司都會固定在每個月10日之前公告自結損益。
查到稅前損益可以做什麼呢(詳見圖解教學①)?由於稅前損益已經將當月所有的收入、費損列入,是比「收益」更為真實的獲利數字,所以可以觀察稅前損益是否有過大的變動?如果成長,當然沒問題,但如果是大幅縮減,就要考慮是否出清持股。
來看宏遠證(6015)2018年的狀況,宏遠證券2018年的每股盈餘(EPS)為-1.2元,股價從2018年1月最高的每股8.31元,一路跌到當年10月最低,每股為5.98元,累計跌幅逼近3成。
同步觀察自結損益的狀況,舉例來說,當2018年3月初公告2月的稅前損益,當年度累計合併稅前損益為虧損1億463萬7,000元,股價便應聲跳空下跌,6月初、7月初公告5月、6月的自結損益為正值,股價則上漲,雖然7月初最終是留下一根長長的上影線(詳見圖3)。
市場交易量》直接影響手續費收入
一般來說,證期類股經紀業務的手續費收入不太會有大幅下修的情形,甚至近幾年都維持成長,大多時候都是自營業務出了狀況,導致證券商、期貨商的收益出現虧損,畢竟只有自營的「收入」有可能是負值。不過,也有意外的時候!因為當空頭來臨,整體市場的成交量會萎縮,導致證期類股的手續費收入跟著下滑。
觀察2007年迄2018年,譬如2008年因為金融海嘯、2012年和2013年因為歐債危機,導致大盤遭遇空頭,那3年,集中市場的成交量分別只有26兆1,154億756萬2,000元、20兆2,381億6,600萬9,000元和18兆9,409億3,273萬4,000元,換算平均每日交易金額分別為1,048億8,115萬4,870元、809億5,266萬4,040元和769億9,566萬1,520元(詳見圖4),都較前1年下滑。
以群益證(6005)的經紀手續費收入來看,很明顯地與大盤的交易量呈現正相關,當大盤交易金額降低,群益證的經紀手續費收入也跟著萎縮;大盤交易金額增加,群益證的經紀手續費收入也跟著成長,反觀整體收益就跟大盤的交易金額沒有那麼明顯的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