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特殊項目會特別列出來,擺在損益表最底部。因為把它擺在業外收入或損失當中,反而會遮蓋住公司正常營運的績效表現,不但讓人看不清楚企業真實獲利能力,並且會影響前後年度損益表的比較。
如果某公司宣布砍掉經年虧損連連的營業部門,就有可能產生停業部門損益,不過,公司並不會經常這樣做。因此,一般看到的損益表的最終數字,絕大多數就是到「繼續營業部門的稅後純益」,然後就結束了。
對損益表有基本的概念之後,接下來透過圖解來看損益表的各項科目逐步計算過程,了解損益表上各科目之間環環相扣的邏輯,以及最後轉化成股東權益(股利+未分配盈餘)的過程。
稅後淨利扣除股利之後的未分配盈餘,最後會轉入到資產負債表中股東權益項下的保留盈餘科目。如果公司沒有發放股利,就等於完全留在公司裡面,提供公司營運使用;不過,企業也可以發放部分盈餘,做為現金股利以回饋股東。
▲獲利轉化為股東權益的過程
【延伸閱讀】損益表的基本原理
損益表
收益》
與本業有關→銷貨收入
與本業無關→利得
費損》
與本業有關→費用
.銷售產品或提供勞務成本→營業成本
.經常營業相關費用→營業費用
與本業無關→損失
【延伸閱讀】損益表的計算過程
本業部份》
1. 營業收入-營業成本=營業毛利
2. 營業毛利-營業費用=營業利益
→本業經營的損益
業外部分》
3. 業外收入-業外支出=業外收益*
→業外的損益
經營成果》
4. 營業利益+業外收益=稅前淨利
5. 稅前淨利-所得稅費用=稅後淨利
→公司經營的成果
註:*業外收益又稱營業外收支淨額,損益表上採取收入與支出個別呈現,不會呈現業外收益淨額
整理:劉心陽
小檔案_劉心陽
出生:1969年
學歷:天津南開大學經濟博士、台大新聞碩士、台大會計系
經歷: 大華證券專業協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