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報章雜誌常常會列出高股息概念股作為大家選股的參考,但自己上網搜尋的話,可以找到一大堆反對的說法,最常見的不外乎「買股票是買公司的未來而非過去」或是「股市會預先反映公司的獲利,成長才是投資獲利的保證」,然後拿一檔(或數檔)低殖利率事後卻上漲,和高殖利率事後卻下跌的股票為例,告訴你買高股息股票會「賺股息賠差價」。
但做投資決策時,若要進退有據,對歷史的探索仍不可免,究竟靠殖利率選股這招有沒有用呢?我們針對幾個常見的迷思,來做些簡單的測試吧!
驗算論證1:迷思》不發股息的公司優於發股息公司?
採取這種說法的理論是:成長中的公司需要把現金保留起來再投資,資產增值讓這類公司的表現優於高股息公司,經典代表就是巴菲特掌舵的波克夏、微軟和蘋果,在高度成長期也都不發股利。
接下來讓我們來檢驗這個說法,我們把台股上市櫃的所有公司依年度分成「未發股息」和「有發股息」兩類,形成投資組合後,依年度計算其報酬率,結果如下表:
▲有發股息的公司,長期報酬率大勝未發股息公司
結論:歷史數據證明有發股息的股票,長期報酬比較好。股息發放的另一層意義是公司擁有足夠的閒置資金回饋股東,而不會陷入「賺來的錢得統統拿去買新設備維持競爭力」這種成長陷阱,同時也可以避開長期虧損的公司。
驗算論證2:迷思》高殖利率股票會賺股息賠差價?
批評高殖利股的人認為:高殖利率股不代表股票更有價值,而是代表潛在的盈餘衰退,像景氣循環股的營收與獲利和整體產業景氣高度連動,如果用這種方式選股,不但容易選到景氣循環股,而且會是最糟的投資時機,殖利率低不代表股價必須下跌,一如殖利率高不代表股價必須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