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常常看到官方公布一個數字—國人每人債務負擔,即「國債鐘」,目前約莫是22萬8,000元上下,這個數字的用意,是要提醒政府注重財政紀律,本來是件好事,但若是緊張過了頭,或被政客操弄,一聽到債務上升就覺得台灣完蛋了、大家要被債務壓死了,無疑是杞人憂天。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債務跟資產,就像一個銅板的兩面,端賴你從哪一邊去看它。稍微了解會計學的人必然知道,在資產負債表上,左邊是資產,右邊是負債+股東權益,左邊恆等於右邊,也就是說,負債其實是資產的一部分,當資產變大了,在常態狀況下,債務若等比例的變大,其實還算是良性的結果。
關鍵在於,造成負債的錢,拿去做了什麼事?如果國家把錢拿去蓋蚊子館,這是浪費,但若用在能有效促進經濟發展與效率的建設上,這筆負債就變身為生財資產,可以長期發揮充盈國庫的效果。很多有錢人,就是這麼讓自己加速變有錢。
有錢人不怕欠債,他們關心的是,這筆錢拿去做了什麼事?如果是借錢大吃大喝用掉了,那麼還債的苦日子就在後頭,若是借錢拿去買了一個生財資產,伴隨時間複利效果發酵,富人與窮人的財富差距,就是這樣拉大的。
家境不好,只有高職畢業,來自中台灣的詹姆士,第一份工作只領1萬8,000元,他在收入改善後,好不容易舉債借錢買了第一間房,原本要自住,後來掐指一算,出租利潤很不錯,他跟太太就繼續窩在租來的小房子裡,把自買的第1間房出租,後來很快就滾出第2間房、第3間房。
詹姆士當年無債一身輕(也無產)北上打拼,如今身上債務變多了,可是資產卻早已遠遠大過債務,這位當年的窮小子,如今淨資產逾千萬。想提早變有錢人,你看到的是資產?還是負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