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三強調:投資的時候,感情用事就是你的敵人。
2007年開始的危機就是個血淋淋的例子;2007年開始近2年的慘況顯示,熊市時個人主觀情緒非常容易誤導人。2009年1月,金融恐慌已結束一陣子,股市出現1933年「經濟大蕭條」以來最慘景況。2009年2月也沒好到哪裡去:那是1933年以來股市最慘淡的2月。
媒體紛紛揣測,「經濟大蕭條」是否就要再現。除了幾次例外,股市可說跌跌不休,幾乎就要跌到無以復加。前面提到,當時道瓊工業平均指數在止跌之前大跌89%;股價一落千丈,情況可說是空前絕後。但看看今天,還沒計入股利的再投資,道瓊指數就已經超過大蕭條之前的高點40之多。
只是,當時許多人看著自己的畢生積蓄快速蒸發,熊市動蕩又看似永無止盡,於是決定在賠光之前把錢從市場贖回來。有人笑說「401(K)」變成了「101(K)」,但這樣的自我解嘲可掩蓋不了千百萬人的心理創傷與金融損害。
後來到了3月,情勢為之一變。雖然美國新任政府的政策與聯準會的行動效果微乎其微,讓這個國家嚴重經濟衰退之後只出現最微弱的復甦,但股市漲到超過兩倍。到了2013年,各個主要指數已超過金融危機之前的高點,房地產投資信託與銀行也漲了好幾倍。
有多少散戶在市場最黑暗時帶著部分(或全部)資金逃開,又及重新入市,迎接今日意想不到的牛市?太少了。共同基金的業界數字告訴我們殘酷事實:一直到2012年末為止,投資人不斷把錢從股票基金贖回。大部分人把現金放在不會創造收益的貨幣市場帳戶(譯注:money market account,美國儲蓄帳戶的一種,利息較高)或債券基金,這些地方正是聯準會的QE吹大泡沫所在。
知名投資家約翰‧ 坦伯頓爵士(Sir John Templeton)曾說:「牛市在悲觀中誕生,在懷疑中成長,在樂觀中成熟,在狂喜中死去。」(Bull markets are born on pessimism, grow on skepticism,mature on optimism, and die on euphoria)
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並非經濟學家,但他因為行為金融研究贏得諾貝爾經濟學獎;這位諾貝經濟學獎得主就提到,當每個人都很樂觀,朋友都說他們賺了多少,你往往也會把錢投進市場;當每個人都說世界末日快到了,你就會把錢拿回來。(本文摘自第7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