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場上工作的人,大概都會對於「自己的薪水是不是合理」感到好奇。我還記得我在人力資源的職涯當中,第一次看到薪資調查報告時,第一件事情就是翻到自己的職務的那一頁,看看自己的薪資在市場上是偏高還是偏低(那一次的經驗是,我的薪水只有略高於市場上10%的人),藉以評估自己在公司裡有沒有被虧待。至於那些不是人力資源工作者的人,也會關注各式各樣和薪資有關的新聞或是文章,有一些人力銀行會推出簡單的薪資調查數據,上班族可以透過簡單的條件輸入,就可以得知自己的職位在市場上的薪資水準。
不是只有上班族會這樣做,只要人力資源運作稍具水準的公司,也都會想要進行公司整體的薪資調查。
先講一個題外話,有些人說HR會把砍應徵者的薪水當作KPI。不過,我在整個HR的職涯裡前後待過七八家不同公司,沒有遇過任何一家公司的HR把砍應徵者的薪水當作KPI的。我當然不敢以偏概全地說這事情絕對不會有,但說真的,我們也不會樂見公司因為薪資低於業界的平均水準,始終找不到或是留不住人才。
比較平衡的說法應該是:絕大部分的企業都會把人力成本視為是必須要控制的費用,我們不會想要多付錢;但也不會想要看到因為少了幾百元或幾千元而讓談好的人才去別家公司報到。就像你買東西,總是私心地希望自己出的價格正好是老闆願意賣出的最低價。我們也不例外。你也許讀過有一種文章會鼓吹「請3位員工、付4個人的薪水、作5個人的工作」的管理方式,這確實存在於很多主管 (絕對不只老闆,我的觀察是很多主管也都推崇這種作法)的心中,至於說壓低每一個員工的薪水到低於市場行情,只會讓公司找不到員工而已。公司有一個職缺但因為薪水過低一直找不到人才,負責招募的同仁感受到的沮喪和挫折,其實是很高的。
所以,那些人力資源運作得好一點點的公司,大概每一年或每二年都會進行薪資調查。
薪資調查,顧名思義,就是公司會提供公司內部的薪資數據,然後和同業去做一個比較,看看公司的薪資水準在市場上有沒有競爭力。
說這話很簡單,但實際執行起來可難了。哪一家公司會把自己公司的薪資數據都攤開來,讓別家公司一探究竟?所以,幾乎所有在執行薪資調查這項業務的,都是坊間相當有公信力的企管顧問公司,由這些第三方顧問公司向各家企業收集薪資數據,加以彙整和分析,如果database夠大,還可以區分成不同的產業去做比較。
我曾經服務過一家位於新竹科學園區的公司,我們最大的競爭對手的辦公室就在我們隔壁棟,走路只需要不到1分鐘的距離,而且我們兩家公司還共用一個停車場,那時我們常常都戲稱,員工在這兩家公司之間跳槽,連上班路線和停車的地方都不需要改變,只要換個識別證,停好車以後從向左走變成向右走,就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