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廉價且豐富的勞動力和廣大土地,從鋼鐵到纖維的各式各樣產品,「世界工廠」中國已成為輸出大國。2009年輸出總額超越德國,躍升為世界第4,2013年輸出入總額更超前美國,站上首位。2008年發生雷曼風暴,全球面臨急遽的需求萎縮之際,中國政府啟動相當於GDP 15%,約4兆人民幣的財政支出以供給內需而受到全球各國讚譽之事,我們仍記憶猶新。
之後中國經濟的發展,由於大量依賴建設事業等「投資」,鋼鐵生產或水泥消費的確助長了GDP的擴大,結果卻造成國內到處都有廢城,這些投資並沒有生出未來果實的例子也漸漸浮現。這樣的開發案,有不少是地方城市主導進行,但地方自治體被禁止貸款。因此,他們發展出另外設立金融公司,發行公司債,以調度的資金來推行建設事業的手法。但因被質疑是否有足夠支付本利的原始資金,使得市場逐漸產生不安。
支援這些開發案的能源企業或不動產企業等的金融運作,許多是透過體制外的「影子銀行」進行的所謂「理財商品」或「信託商品」。在法定利率之下,被迫以低利率理財的個別投資人,聽到有10%上下報酬率的投機性理財商品全都蜂擁而至。如果企業經營不順,就讓這些商品違約。理財商品或信託商品經常被認為是銀行的商品,但是銀行不負任何賠償責任。事實上,2014年1月,就有一項商品確定違約了。
發現事態嚴重的中國政府,支持迴避違約,暗地裡阻止違約發生,但同年3月,中國的太陽能板大廠陷入無法支付公司債利息,這是中國第一次發生公司債違約。後來,中國政府為防止混亂,極力迴避違約發生。但這也只是封鎖市場原理,拖延問題發生而已。這暗示著中國金融體系遲早會變成全球性危機的原因。
中國官方債務餘額占GDP比是70%,比先進國家低,因此也有看法認為不會造成太大的問題。不過,民間債務的狀況看起來卻不怎麼樂觀。在2014年,英國智庫「牛津經濟研究所」預測中國銀行全體的不良債權已經達到GDP比率15%~20%。相對地,中國官方發表的不良債權比率是1%左右,但市場觀察家幾乎沒有人相信。
據推測,中國的不良債權嚴重度大概與1990年代的北歐或日本狀況相同。想必中國政府會盡可能隱瞞「真相」吧。事實上在1990年代,中國也曾經隱瞞不良債權的事實,然後在檯面下處理掉了。但是,今天中國經濟或金融體系的規模,已不可同日而語,只要發生一點不信任或不透明,就會馬上對全球經濟和國際資本市場造成影響。且中國資本的大型銀行股票也在國內外市場上市,因此隱瞞股東私下處理問題的情事絕不容發生。
中國各地的房價正開始下跌,不動產銷售件數也呈現減少。換句話說,缺乏秩序的中國金融已開始逐漸出現裂縫,我們應該要提防這已無法忽視的風險(摘自第12章)。
自費醫療逐年增加?需要健康醫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