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聆聽孩子說話」比用建議或責罵的方式,更能成為孩子的支柱,讓孩子成長。
每當我強調聆聽孩子的話有多麼重要時,許多家長都會表示「我每天都在聽孩子說話」。然而,就算父母覺得自己在「聽」,孩子卻不見得這麼想。以下是一些常見例子:
錯誤1:父母只聽自己想聽的話
你是否沒有聽孩子真正想說的話,而是只關心「自己想知道的事情」呢?
例如當孩子提到他最近熱衷的電玩遊戲時:
「不用說這個了,說說學校發生什麼事吧!」
「那不重要啦!補習班新來的老師怎麼樣?」
家長總是這樣打斷孩子的話。「我家的孩子什麼都不肯告訴我。」會這麼說的家長,通常都屬於這種類型。其實,並不是孩子不願意說,而是家長對於孩子不說「父母想知道的事」這點感到不滿。
孩子:「我今天在學校數地上的水灘,結果有32個。然後⋯⋯」
家長:「噢,這樣啊。那老師今天有出功課嗎?已經寫完了嗎?」
孩子:「嗯,寫完了。然後⋯⋯」
家長:「明天有工藝課對吧?要帶去學校的東西都準備好了嗎?」
孩子:「還沒⋯⋯」
家長:「那怎麼行!老師說要帶什麼?」
就像這樣,父母並不是在「聽」孩子說話,也不是在享受親子對話的樂趣,而是打斷孩子的話,開始進行「確認」。孩子一直遭到父母這樣的對待,久而久之,他便覺得「我的事似乎微不足道」、「我不值得爸媽關心」。孩子明明希望父母能「聽我說話」,可是卻無法提出自己的主張,因此慢慢喪失自信。
錯誤2:雖然有回應,但根本沒有聽進去
當孩子努力表達想法時,有些家長連孩子的臉都不看,只是隨便「嗯、嗯」虛應一番,這種狀況大部分出現在家長較為忙碌的時候。有時家長自以為在聽孩子說話,但孩子仍會很敏感的察覺到爸媽「心不在焉,根本沒有聽進去」。於是不知不覺中,孩子想說的話,只說一半就結束;有時甚至孩子已經去做別的事情了,家長都沒有發現。
孩子:「小舞買了新的鉛筆盒喔,超可愛的!」
家長:「哇,這樣啊。」(折衣服的手並沒有停下)
孩子:「像這種形狀,上面有卡通圖⋯⋯」(比手畫腳)
家長:「嗯,小舞的東西都很可愛呢!」(沒看孩子的動作,也不看孩子的表情)
像這種心不在焉,或是根本沒有眼神接觸的聆聽,是一種表示自己「對話題沒興趣」的態度,可能導致孩子覺得父母不關心自己,進而對父母失去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