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3:總是不知不覺搶了孩子的話
孩子說話時,偶爾會找不到適當的措辭或是不得要領。這時,有不少家長會說:「你要講的應該是這個吧!」、「你想說的是這個嗎?」立刻修正孩子的用詞,或是把孩子想說的話先說出來,這就是「搶孩子的話」。
也許是因為家長大概能推知事情的結論,所以沒耐心聽到最後。有些家長會插嘴回應:「你想說的是這個吧!」不讓孩子說完,就搶先一步結束對話。
孩子:「因為教練叫我們這樣做,我們才做的,可是我們其實不是⋯⋯」
家長:「你想告訴教練,並不是全隊都贊成那種做法,卻說不出口,對吧!」
孩子:「我覺得還有其他比傳球更好的方法⋯⋯」
家長:「也就是攻擊型的隊伍,對吧!這樣就可以讓其他同學發揮他們的優勢了,對吧!」
孩子:「⋯⋯」
這種情況下,孩子並不會覺得自己表達了想法。即使家長的推測是出於好意,但是對孩子而言,這樣並無法得到「完整傳達自己想法」的感覺,同時也會在不舒坦的狀態下,結束對話。就算孩子的表達不夠完美、措辭太幼稚,讓孩子試著「用自己的話去表達的過程」才是最重要的。
錯誤4:明明是在聽孩子說話,卻不知不覺變成「說教」
有些父母總是不認真聽孩子說話,並且在孩子說到一半的時候,不自覺開始說教:
「不是那樣吧!你為什麼要做那種事呢?你這孩子啊⋯⋯」
「我覺得你那樣做不對喔!你應該要⋯⋯」
他們就這樣像機關槍似的對孩子念個不停,甚至沒注意到,正在說話的孩子忽然安靜下來,低下了頭,不發一語。這時候,父母的立場再也不是聽孩子說話,而是變成了「對孩子說話」。
孩子:「星期三的課好可怕喔!數學課接下來是2個小時的英文課,我的腦筋怎麼跟得上啊!」
家長:「你不可以這樣想,不要一直在那邊抱怨跟不上進度,而是要做好跟得上的準備呀!」
孩子:「可是⋯⋯」
家長:「你這孩子,每次都要到最後一刻才做事,既然知道這樣很累,就應該提早準備。你昨天也⋯⋯」
孩子:「好啦好啦⋯⋯反正我就是很沒用⋯⋯」
倘若孩子一開口說話,就立刻遭到責罵、批評,或是因為跟這個話題無關的事情而被罵,孩子就再也不想說話了。父母就算只是想針對孩子的行為責罵,也會讓孩子覺得自身遭到否定。
父母不斷「假聽」,孩子無法獲得被聆聽的滿足
「我好像總是不自覺這樣做耶。」
「這些好像是在說我。」
相信很多讀者都有這種感覺,上述例子都是所謂的「假聽」,也就是說,自以為在聽孩子說話,實際上,卻沒有用心傾聽,這樣並不是真正的傾聽。只會「假聽」的父母,無法讓孩子獲得「被聆聽」的滿足。
進行親子諮商時,很多家長會一邊嘆氣一邊跟我說:
「孩子都不跟我說話。」
「上了國中以後,只會回答嗯或沒有。」
「除了吃飯時間,他都關在房間裡,不讓我看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