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致這種親子關係的原因之一,會不會就是上述的「假聽」呢?當家長不斷的反覆假聽,孩子的心中就會產生一種「放棄」的情緒,覺得「有講跟沒講一樣」、「不管對父母說什麼都沒用」。如果情況更嚴重,孩子甚至會覺得「要是說了什麼,內心就會受傷,所以什麼都不想說」,將自己的心完全封閉起來。
有些家長會理所當然的這麼認為:進入青春期之後,話變少是正常的,這是孩子成長的證據。但是事實上,孩子不管到了幾歲,都會希望父母能認真「聽自己說話、理解自己的心情」。因此,如果孩子到了青春期後,就不再和父母說話,甚至連見面都不願意,問題應該出在造成這種關係的父母身上。「傾聽」的精髓,在於把「我希望你這麼做」的想法束之高閣。
把意見想法拋在腦後,先重視孩子的情緒
當孩子難得願意說話,如果父母只是「假聽」,便無法將孩子的話聽進去。「認真傾聽」最重要的,就是真心並仔細的抱著完全相信的態度。我們必須先把自己的想法、意見、判斷等拋在腦後,以空白的狀態去聽孩子說話。
傾聽的第一步,就是「讓心變得透明」──這是美國臨床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所創立的心理諮商手法,名稱為「個案中心治療」。
此方法最大的特徵,就是非常重視對個案(接受諮商的人)的無條件肯定與同理心,諮商師不會給予任何建議、指示或進行分析。羅傑斯在教學時強調,諮商時,諮商師必須「讓心變得透明」。如果對方的心是藍色的,而我們的心卻是紅色的,那麼雙方混合之後,就會變成另一種顏色;想要確實感受對方的心,最重要的就是讓自己的心變得透明。
這種心理治療方法正是傾聽的基礎,我的立場也一樣,我認為聽話者應該把對說話者的同理心放在第一順位,不進行分析、給予建議或批判。因為只要說話者抱有一點點這樣的想法,你的同理心就會出現「縫隙」。我們必須盡量拋開說話者本身的看法,只優先重視對方的情緒。(本文摘自采實文化《爸媽,可以安靜聽我說嗎?》第1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