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兼社會運動人士詹姆斯.鮑德溫(James Baldwin)曾說:「孩子向來不擅長好好聽大人的話,但模仿大人倒是很有一套。」這是李文最愛引述的話,我看過他在好幾場KIPP 教師培訓班以這句話開場。
心理學家朴多恩(Daeun Park)在我的實驗室工作,她最近發現事實真的是這樣。她花了一年時間研究小學一年級和二年級的學生,她發現如果老師給成績好的學生特殊待遇,並且強調他們和其他人的差異時,會在無意間灌輸小學生固定思維。那一年間,學生會漸漸偏好簡單的遊戲和習題,「為了獲得許多特殊待遇」。到了年底,那些學生比較可能認為「每個人有固定的智力,大致上是維持不變的」。
同樣地,杜維克和合作的研究者也發現,家長看到孩子犯錯時,如果表現出「犯錯是有害、有問題」的反應,孩子比較容易養成固定思維。即使家長自己說他們有成長思維,結果還是如此。孩子無時無刻都在觀察我們,模仿我們的一舉一動。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在企業。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教授珍妮佛.查特曼(Jennifer Chatman)和合作研究者最近調查財星千大企業員工的思維角度、動機和幸福感。他們發現,每家公司的內部對思維都有共識。
在固定思維的公司,員工會認同以下敘述:「說到成就,這家公司似乎認為人有一定的天分,能改變的程度不大。」他們覺得公司只重視少數優秀員工,對其他員工的發展不太在意。這些受訪者也坦言他們會為了升遷而隱藏祕密、投機取巧、搞小動作。相反地,在成長思維的文化中,員工表示「同事值得信賴」的比例高了47%,認為「公司鼓勵創新」的比例高了49%,認同「公司支持冒險」的比例高了65%。
學習懷抱希望
整體來說,以上提出的所有證據顯示:對能力抱持固定思維,會使人以悲觀的方式詮釋逆境,會進一步使人放棄及迴避挑戰。相反地,成長思維使人以樂觀的方式詮釋逆境,會使人堅持下去,尋求新的挑戰,變得更堅強。
關於如何靠自己學會懷抱「希望」,我的第一個建議是,更新你對智力和天分的看法。杜維克和合作研究者想要說服大家相信,智力或其他的天分都是可以努力改善的。為此,她從解釋大腦開始做起。她提到頂尖科學期刊《自然》上刊登的一項研究,那項研究追蹤青少年的大腦發育。很多參與研究的青少年在研究期間(14歲至18歲),智商都增加了,可見智商並不是一輩子固定的,這個事實常常令人很訝異。杜維克也說,受試青少年的大腦結構出現顯著的改變:「數學變好的孩子,強化了與數學有關的大腦區域。英文變好的孩子,也出現同樣的情況。」
杜維克也解釋,大腦的調適力很強,就像肌肉愈鍛鍊會愈強健,大腦努力克服新挑戰時,它本身也會改變。事實上,人生中沒有一個時刻的大腦是完全「固定不變的」。(本文摘自天下雜誌出版《恆毅力:人生成功的究竟能力》第9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