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者與被照顧者身份的轉換,是不知不覺間發生的。
我永遠都記得,自己十幾歲時,正值壯年的父親對我說的話:「我一直覺得,昨天我才和你差不多大而已,今天,就已經這個歲數了。」那時候的我,覺得30、40歲還好遙遠,爸媽距離「被照顧」也好遙遠。
我逐漸往父母親的年歲邁進,父母親的年歲也只能是累增而不會倒退。每一天,的確都像在倒數,倒數著可以相處的日子還有多少。每一天,我們都把這個事實放到最不重要的事情的類別,然後繼續生活。唯有在父母身體起了變化,亦或一段時間回鄉後,你又發現他們頭髮更白、皺紋更多時,才會驚覺「我們和父母都老了」的事實。
我有一對不服老的父母。一個覺得自己是年輕小伙子,每逢年節就爬上爬下地整理打掃;一個覺得自己是小女孩,寧願不吃也想維持身材。也許他們心裡,真的不認為自己年歲已大,該為自己多保重。也沒想過,有一天會反過來需要被孩子照顧吧。
去年,他們之中一個被診斷出喉嚨有腫塊,一個被中醫師診斷說運動不足、營養不良。這段時間,我尤其意識到自己在身份上的轉變。
從父母身上,學習如何當個照顧者
看著父親坐在輪椅上,等著被推入手術房的沮喪神情;看著母親在診間內不斷說自己這裡不舒服那裡不舒服的情景⋯⋯我腦袋裡搜尋著,在這種情境下應當如何安慰、如何勸說?
我剛成為照顧新手,內建資料庫尚未完全,只能搜索孩提時候自己生病不舒服時,爸媽怎麼照顧我的方法,為自己當下該如何反應,依稀找到一些線索。
爸爸是一個柔軟、溫柔的人,每每我與弟弟生病不舒服,他總是不由分說地請假在家陪我們,又是餵藥又是試圖緩和我們內心因為生病引起的沮喪惱怒。長大之後,我才知道向公司請假,是需要扣薪扣假的。但爸爸,卻總是不計較那些,把孩子放在第一位。
媽媽呢?想到媽媽,真是一片空白。和媽媽有關的時刻,總是和不舒服、責罵連著一起。有人會說,母親的責罵是出於關心的責罵。但對孩提時候的我,卻總是無法理解,我的母親為什麼不能和其他人的母親一樣,在我們需要安慰的時候,提供一點溫暖擁抱?母親似乎更關心她自己的世界,和她那些沒有打完的客戶電話?而不願意花點時間安撫我們?
成為照顧者之後,我才明瞭,即便從小不見得同時擁有父愛、母愛、但子女想反饋、照顧父母,是出於天性。
但我們是否真的要付出行動?以及如何付出行動?我們都能夠「選擇」。我的父親選擇在我們需要時,提供照顧和關懷,而非自己的工作表現或金錢。而我們的母親,在我們需要的時候,她選擇轉身埋入未完成的工作中。而我,在成為照顧者後,可以「選擇」自己要成為一個像父親這樣有溫度的照顧者,亦或是向母親這樣漠然的照顧者。
如果我不曾療癒自己,我可能成為一個像父親一樣的照顧者,卻心懷憤怒苦毒地照顧曾苛待我們的母親;或是,只對父親百般體貼,卻不願為母親多做一點,待母親過世後才覺得非常懊悔自責⋯⋯這些,都是我很常聽到的故事,而我,一點也不想成為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