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個故事,苗爸一家和我們家認識了許多年,苗爸是室內設計師,有一次邀請我去他公司做培訓,過了幾個月,又碰面了,他和我提到他的收穫。
列出夠少的事情,就能完成事情
「永錫,上了你的課程後,我回去檢視我的工作習慣,發現了一個大問題,以前每天我都會列出一個20幾件事情的清單,但是每天我總只能完成5、6件事情。」苗爸帶著點無奈地說
「後來,你做了什麼改變呢?」我好奇地問
「上了你的課程後,從此以後,我每天就列出6件要做的事情,有時候還不小心多做幾件事情呢!」苗爸露出笑容地說道。
對於時間管理的初學者,他每天只需要列出腦袋中想到今天要吃的「青蛙」(要事)及「蝌蚪」(瑣事)就可以了。對於進階的時間管理者,他會在每天清空收件匣後(所謂的收件匣,就是昨天累積的電子郵件、筆記、電子文件、工作日誌,檢視並加工成下一步行動),再規劃每日行動計劃。
但無論如何有一個法則一定要遵守:「列出夠少的事情」,這樣你才會去想:什麼才是最重要的事情,什麼才是「我能做到的事情」。
把雜事加工,產生「目標圖像」,與「下一步行動」
列出來的事情,如何才更加容易執行呢?我們需要在事情上做一點「小小加工」。
2002年到現在,我和數千個人相互研討過時間管理的問題,在互動中,我感覺到「加工」的重要,覺得是時間管理的關鍵。有一天在演講時,我突然靈機一動,想到用英文文法造句的概念來加工雜事(我以前是英文老師),這就是「雜事加工成行動的文法」。舉例:某一天上班,結果發現車子的輪胎沒氣,於是就在筆記本寫下「輪胎」這件雜事,這就像是一個英文單字,接著,我們要以這個例子說明如何實作:「雜事加工成行動的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