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合庫金(5880)為例,來說明一下金融股,要買在除息前?還是除息後?
2017年對金控公司來說無疑是一個好年,除了第一金、華南金,被興航案、慶富案影響而認列呆帳提存外,其餘金控獲利都出現成長,15 家金控全年總共賺進近新台幣3,000億元、年增率為17.5%。
既然獲利大成長了,投資人最引領期盼的還是2018年的股利發放,相信也不會令投資人失望吧?但是,問題又來了,投資人是要在除權息前買進,參與除權息來領股利呢?還是趁除權息後的低點買進,賺取價差呢?首先先來說明一下股利跟價差的不同:
領股利:投資方法簡單,只要長期持有、安穩領股利即可,完全不用煩惱要在何時買進跟賣出。優點是可以創造穩定的現金流,例如我持有約400張中信金股票,最近幾年每年都領取數十萬的股利,不僅可以拿來持續買進績優股,也可以當作將來養老的退休金。但是缺點則是股利要併入所得繳稅,也要繳健保補充費,萬一貼權息就是「賠錢還要繳稅」。
賺價差:參與除權息,會有賠錢還要繳稅的風險,那麼趁除息後的低點買進,儘管領不到股利,但是當股價邁向填權路時,一樣會賺進不少於股利的價差,而且價差完全不用繳所得稅跟健保補充費,具有稅賦上的優勢。
以下拿合庫金(5880)為例,來討論究竟要買在除息前,還是除息後?首先統計一下過去5年的資料,如下表所示:
1.除權息參考價:以2017年為例,除權息前一日的股價為16.45,除息0.75元(配發0.75元現金)後成本變成16.45-0.75=15.7,除權0.3元(每千股配發30股)後成本變成15.7/(1+0.03)=15.24元。除權息參考價的意思是說,在除權息後用15.24元買進,結果跟在除權息前用16.45買進(然後領取0.75元現金跟0.3元股票),理論上是一樣的。但是因為股利要繳稅,其實買在除息後的15.24反而比較好。
2.貼權息:通常投資人為了領取股利,會不約而同在除權息前買進股票,造成股價的上漲;一旦除權息後,當初買進的力道減弱,就有可能造成股價的下跌。以上表的2015年為例,除權息參考價為14.43元,但是股價在08/24跌到12.85元,跌破了「除權息參考價」,變成「賺了股利但是賠上價差」,更慘的是「股利還要繳稅」。從上表中不難發現,除了2017年股市上萬點導致股價欲小不易之外,在2013~2016年,除權息後的股價都有小幅的貼權息,在此時買進的報酬率,就會高過除權息。
3.除權的影響:除權就是配發股票股利,首先會造成除權參考價的大幅下跌。例如以A公司股價22元為例,除息1元後的參考價為22-1=21;但是除權1元後的參考價則是22/(1+0.1)=20,下跌的幅度比除息還要大,後續的填權路也會比較漫長。此外,除權後造成公司股本的膨脹,股價自然也不容易在短期內上漲。基於上述的討論,除權較多(配發較多股票)就有可能會導致貼權息;參考一下上表,只有配股最少的2017年(配發0.3元股票),除權息後沒有貼權息,其他配發股票較多的年度(0.5~0.6元),都有短暫的貼權息。
從上面的討論不難發現,在「除權息後」用低價買進,報酬率反而有可能超越過抱股領股利,所以也不用執著在「一定要參加除權息,領股利」。如果一家公司配發很高的股利,通常會吸引投資人買進,因而墊高股價,買進來參加除權息就不一定划算。但是正因為配發高股息,除權息後也會讓股價大幅下修,同時也提供了低價買進的好時機,賺到的價差有可能好過領股利。
此外,要不要抱股參與除權息,還要考慮公司的業績,如果今年的業績較去年成長,最好是大幅成長,我就一定會參加除權息,此時不僅可以賺進股利,還有機會賺進價差。
小檔案_陳重銘
◎出 生:1966年
◎學 歷:台灣科技大學機械研究所碩士
◎現 職:高職機械科教師
◎著 作:《6年存到300張股票》、《不敗教主存股心法進階版:每年多存30張股票》、《不敗教主存股心法活用版:教你存自己的300張股票》、《不敗教主的300張股票存股術》
◎存股成績:投入股市超過20年,且年領股利超過200萬元,目前已累積超過3,000萬資產
本文授權轉載自Sunny愛Money ETF理財網,非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陳重銘瞄準3產業存股 年領200萬股利
▶陳重銘靠存股滾出3000萬 46歲以百萬股利買第一台車
延伸學習
▶價值投資達人雷浩斯 九大指標選股策略精華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