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美食也要求高性價比
不出國照樣吃得全球化
在台灣想要吃好料,就更容易實現了。到處都有的夜市、傳統市場,都可以提供泰勒要求的高性價比美食。就算是異國風情,愈來愈多的大賣場、超市也提供外國料理的食材,不見得要花大錢上餐廳,拿食譜照方抓藥,也可以煮得有模有樣。
此外,新移民比例提高,如同當年老兵四處開店,把各省美食融入台灣,現在街頭也添了許多異國風味小館,不出國,照樣吃飯全球化。
除了奇巧的食物外,想好好吃頓物超所值的,也有技巧,經濟學上的成本外部化。怎麼說呢?比方說西方社會,特別是商業性餐飲,餐廳的主要收入是賣酒,食物的定價就會相對便宜。我們純吃飯的,假如找到這樣的名店,因為部分成本由喝酒的豪客吸收,自然就便宜。
台灣有個「商業午餐」,鎖定量入為出的上班族。很多晚餐夭壽貴的餐廳,其實都有價格低廉的商業午餐,特別是都會的辦公區。餐廳主要賺晚上可以報公帳的客戶,他們負擔餐廳的主要成本。白天就是提高營業額,增加食材周轉率。這類商業午餐,通常就是把昂貴的食材去掉,減少前菜、甜點,分量少一點,讓價格更大眾化。
吃飯皇帝大
糧食問題足以動搖政權
被稱為「日圓先生」的榊原英資,幾年前出了一本《吃遍世界看經濟》,反向從食物的觀點來探討經濟形勢的發展。這本書不是嚴謹的學術作品,就是四處吃喝多了之後的心得。
他的講法是,要作強國,一定要管好糧食作物。以前大英帝國日不落的時候,在殖民地種糧食作物,跟西班牙等第一批殖民帝國種經濟作物的習慣不同,因而厚植國力,取得領先地位。現在的美國,除了是消費強國之外,也是第一大的糧食生產國。
這幾年亞、非、中東幾個國家的政治動盪,都跟大米、麵粉這些主要糧食價格大幅波動有關,似乎在替這個老古板的看法作了補強。雖然饑荒逐漸絕跡,但是吃飯要是出了問題,絕對會動搖政權的。
撇開世界霸權這麼嚴肅的話題,現在對於吃可講究了,對食藝的追求,已經跟藝術品不相上下。麵包之神吳寶春想念書,勞動馬總統要來替他找出路,反映的就是社會對這產業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