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忠道是住在巴黎的台灣人,他的人生目標就是吃好的、喝好的。幾年前出版《慢食》這本暢銷書,以歐洲人的生活為典範,鼓吹慢慢吃、好好享受人生的態度。2011年再出版《慢食之後》這本新書,被《中國時報》選為年度生活類的好書,但已經不再談美食、美酒,而是講該怎麼過環保的健康生活(原文發表於2012.02.01)。
美食家跟環保人士能不能並存?應該是不行,能列為美食的餐廳,對食材都很挑,只有頂尖的5%、10%貨源會被考慮。買進來的食物,要經過加工,至少有5成以上的材料要淘汰。買回去的雞鴨魚肉,往往只是因為長得不好看,或者負責處理的學徒功夫不到位,就上不了食客的眼。每家高價、以服務品質當招牌的餐廳,都是這麼宣傳的。
那麼,四處品鑑美食美酒的謝忠道先生,為何改變信仰,換成推廣環保運動?難道他開始吃素,自己做水煮青菜,放棄蝸牛跟香檳?不是的,他只是在介紹,時髦的法國人不光會吃,還會注意到二氧化碳排放、能源消耗這些議題。說穿了,跟以前講鵝肝、葡萄酒一樣,希望台灣人也可以像他一樣,過上法式美美的生活;說穿了,對這些潮人來說,現在當紅的時尚是環保!
假環保對地球無益
還讓你多繳稅
偏偏有個日本大學教授,寫了本《假環保—揭開環保的21個迷思》,與這個潮流對幹。他批判日本政府搞不清楚狀況,讓全體國民付出很多成本,忙得很,卻對環境保護沒啥用處。雖然被點名的是日本,但台灣也在推動相同的環保工作,而作者武田邦彥又說,這些偏見很多是源自美國、歐洲,並不侷限於單一地區。
他並非不愛地球,但他認為真正環保,應該是惜物,減少資源的消耗,不然就是做心酸的。哪些是我們很認真執行,但是對地球沒好處的環保行動?舉例來說,塑膠袋減量。武田認為,塑膠袋是用石油提煉為石化原料過程中,原本要被燒掉的廢棄物加工做成的,所以少用塑膠袋,不能減少石油的消耗量。而且,現代都會處理垃圾都用焚化爐,混到垃圾中的塑膠袋,將會提高燃燒熱量,並不會產生有毒殘餘物的問題,所以減少使用塑膠袋,只是徒勞而無功。
針對日本人(台灣的消耗量也很大)必用的免洗筷,他也覺得沒有環保問題。因為日本的林地占國土面積2/3,林地不能廢棄,必須有效運營,才能讓森林長得好。而筷子,是林木做成木材剩餘的邊角材料的廢棄物利用,不拿來當筷子,反而增加垃圾處理量,更加不環保。
對於森林的照顧,2011年有本暢銷的翻譯小說:《哪啊哪啊~神去村》,就在講林業的故事。一個剛畢業的小青年,到山上打工,砍樹、種樹、照顧樹。認識大自然後,承認生命有不可抗拒的力量,學會與環境相處,並兼顧了地區的經濟發展,這其實是更積極的環保。作者三浦紫苑用了大量產業資訊,傳遞的訊息跟武田先生的講法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