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市場先生要分享一本很有趣的書《原來有錢人都這麼做》,這本書我會列入學習投資理財的必讀書單之一,我認為它傳達的觀念與資訊,重要性不亞於另一本書名很類似的《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
這本書最早的第一版是在1996年就出版,原英文書名是《The Millionaire Next Door 鄰家的百萬富翁》,是一本非常經典的財商書,在看許多投資理財書籍時常常會看到這本書的內容被引用。
不過因為距今已經23年,書中的許多統計金額數字要做通貨膨脹調整會比較有參考價值(期間美國物價大概上漲80%、房價上漲150%左右)。
先簡單用一句話談這本書:這是一本透過真實的訪談,讓你了解大多數有錢人的真實生活與想法的統計研究報告。
作者實地訪談500位資產淨值百萬美金以上的富人,以及對1萬1,000多位高資產淨值或高收入的富人做問卷調查,真實的記錄下他們對生活以及財務的規畫,以及對各種事情的看法,從中會發現到其實有錢人的想法和作法,很可能真的和你認知的完全不一樣。
市場先生自己看完這本書有一個很重要的心得:「不要看太多偶像劇,否則你很難變有錢。」原因你繼續往下看就知道。
以下摘要出我印象最深刻的幾個重點:
1.該怎麼定義真有錢和假有錢?
這本書是一個調查研究,作者想要了解大多數有錢人是否有共通之處,因此第一步要先定義出什麼是富有。
富有並不等於高收入
否則有些NBA職業運動選手或明星就不會陷入財務危機,他們收入雖然高,但實際上理財做得並不怎麼樣。
衡量一個人的財務狀況好壞,要考慮3個因素:
1.年收入。
2.目前累積的淨資產。
3.年齡。
怎樣才算理財做得好?作者給出了一個明確的計算指標:
(年齡x年收入/10)–(財產繼承)=(應有的資產淨值)。
超優理財族:實際資產淨值>應有資產淨值2倍。
超遜理財族:實際資產淨值<應有資產淨值1/2。
一般人:介於中間。
例如:你目前61歲,年收入23萬5,000美金(約合新台幣725萬元),假設沒有財產繼承,你合理的淨資產應該是61歲x23萬5,000美金÷10=應有的資產淨值是143萬3,500美元(約合新台幣4,421萬元)。
如果你的實際淨資產大於143萬3,500美元的2倍,也就是實際資產大於286萬7,000美元,代表你的理財很成功,書中稱為超優理財族。
如果實際淨資產小於143萬3,500美元的1/2,也就是小於72萬美元的話,代表理財非常失敗,書中稱為超遜理財族。
有錢人門檻並不是太高
作者認定的有錢人,指的並不是土豪。
你不必是上市公司的董事或總經理才能達到作者定義的超優理財族,舉例一位60歲老師如果平均年收入100萬,那計算過後他累積資產只要有1,200萬,就可以歸屬到超優理財族。
台灣人雖然收入比較低,但消費儲蓄觀念普遍都比美國人好,要累積到這個資產並不是太難,當然也並不容易,如果真的能達到,那財務上通常表現得還不錯。
許多人也許坐擁高收入,但資產卻沒有累積(高收入/低淨值族群)
許多高收入族群,很可能月入超過30萬,擁有跑車、穿高檔西裝、帶名錶,擁有漂亮的房子,但如果問及他們淨資產,很可能甚至不到500萬,而大多數的收入都拿來支付貸款以及生活消費。
有趣的是,作者的衡量方式扣除掉了「財產繼承」,原因是因為財產繼承無法衡量一個人的財務能力,如果不知道這個人財務能力好壞,從他身上得到的資訊就沒有參考價值。
書中統計,僅19%的有錢人曾經收到從遺產或信託基金來的收入,這代表想踏入有錢人的門檻,並不一定需要祖上積德也能辦到。
2.有錢人不是穿西裝開名車的霸道總裁
你家隔壁穿運動衫牛仔褲在公園散步的鄰居阿伯,屬於有錢人的機率比較大。
這本書的作者是透過面對面訪談來收集資料,他們記錄在見到這些「有錢人」以及訪問過後,和原先印象的不同,他們開著普通的車子,穿著老舊的西裝大衣,沒有精品的手錶和鞋子,對高檔酒沒興趣只喜歡超商買得到的啤酒和威士忌。
書中提供了許多關於富人有趣的統計數據,市場先生整理如下:
富人購買的物品及其價值統計
即使不經過通膨調整,也可以看出並不是所有富人都會大手大腳的花錢。有錢人通常非常清楚自己的財務狀況,到底有多清楚?
1.100%的富人會做財務預算規畫。
2.有66%的富人知道自己一年在食物、衣服、居住上花多少錢,但高收入/低淨值族群中,只有33%的人知道自己的開銷。
3.所有調查對象中有64%的人有一組明確的日/週/月/年/終身目標,而沒有目標的人通常是因為已經退休或達成目標。
4.所有調查對象中有65%的人花很多時間規畫財務,而沒有花時間的人,大多數是高收入/低淨值或是靠繼承得到財富,或是高淨值的長者或已退休人士。
5.只有23%的富人買當年最新的車款,50%的富人最近買過的一輛車平均是2萬4,800美金(大概75萬台幣),50%的富人人生中買過最貴的車平均是2萬9,000美金(大概87萬台幣)。就算車價經過通膨調整成2倍,依然不算太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