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台灣50好嗎?怎麼選ETF?
ETF和指數型基金這幾年愈來愈流行,細節請看始祖博格(John Bogle)的書,簡單來說,就是對於沒有時間或沒有能力選股的人而言,隨便聽明牌或自以為很行的半吊子選股,下場通常是賠錢。因此,乾脆直接買下一籃子股票,就至少能賺到這一籃子股票的平均報酬率,這種概念就稱為被動投資,不需花什麼時間就能得到一個基本的報酬率。
另外,被動投資強調不選時,不預設哪裡是股市高低點,最簡單的方式就是不保留現金,永遠待在市場內,對一般上班族來說,只要每月領到新的薪水,就直接投入要投資的金額,如此自律的定時買,長期來說,相對高點或低點都會買到,然後就一直放著讓它滾,等到老了就會滾出一筆退休金。
買「台灣50」好嗎?
台灣50(0050)是台灣最大的ETF,它是依據市值比例買台股最大的50家公司,截至2019年6月30日,前10大持股分別為台積電、鴻海、台塑、聯發科、南亞、中華電、統一、大立光、中信金、台化。完整持股可自行上網搜尋。雖然,台灣50過去10年的績效並不差,網路上大多也都說ETF首選0050,但我個人對於此檔ETF有些疑慮,因為台積電占比過高。
ETF和指數型基金的其中一個原則就是要分散,不去承擔選股可能的失敗,然而,台積電一檔就占了0050的3分之1!我認為違反了ETF的理念。只因為過去幾年的績效,就認為未來表現也會不錯,我認為這樣的邏輯有問題。
過去0050表現不差的原因跟台積電有很大的關係,台積電過去10年不含股息就漲了超過5倍。我個人並不看壞台積電的未來,只想表達過度集中是兩面刃,成也台積電,敗也台積電。
不能只用過去績效就去證明1檔ETF的好壞,不然不要買「台灣50」,改成買「台灣5」(台股市值最大5家),或買「台灣1」(只買台灣最大1家),過去的績效都會勝過台灣50,但很顯然地,你不會認為買「台灣1」很適合,因為不夠分散。
我個人的投資組合,就算某項投資再看好,單一持股基本上都不會占超過總部位的20%,所以看到單一持股占到ETF的3分之1,覺得已經失去被動投資需要足夠分散的初衷。如果像香港的恆生指數那樣,某支股票的市值再怎麼大,上限也只能到10%,個人認為比較適當。
買外國資產,分散效果好多了
另一個我認為重要的概念,就是工作和資產最好是分散在不同地方,例如在中華電信工作的人,最好不要再買中華電股票,免得中華電信狀況不好,股票賠錢,年終獎金又被砍。所以,在台灣工作的台灣人,如果存ETF,首選區域應該是美國,免得台灣發生戰爭,工作和資產都沒了。
一般人可能多少有買台灣保險公司的保險、放台灣銀行的存款、買台灣的房子,所以缺的是外國資產,如果股票有機會選擇區域,最好是買國外的。
哪種ETF好?
ETF有很多種選擇,依據產業、國家、市值、或業務成長性來分類。對於初學者來說要選擇產業是困難的,除非你剛好熟悉且非常看好某產業,不然我建議不要選擇特定產業。
對於國家來說,我認為最穩健的國家就是美國,而最有成長潛力的是中國,我認同達里歐(Ray Dalio)所說,這2個國家的成長都要參與。不要輕易選擇一些冷門的新興市場,除非你非常有把握,另外也要考慮該國貨幣貶值的風險。
對於市值來說,過去數十年的績效顯示,投資小公司的報酬率比大公司好,然而,我認為這點在未來可能有所改變,原因是全球化、網路化,使的許多行業都開始有大者恆大的現象,例如亞馬遜消滅了大部分的中小型電商,我不建議初學者在未來選擇小型股ETF。
對於業務成長性,會區分估值便宜的價值股與成長性高的成長股,過去的績效顯示,價值股的報酬率較高,然而,這點我也有上述相同的疑慮,就是多數是平庸公司的價值股在未來報酬率會愈來愈差,因此,我也不建議買價值型ETF。
綜上所述,代表美國大公司的S&P 500是個不錯的選擇,分散性足夠,目前第1大持股微軟,也占不超過整體5%。如果你想要更安全一點,那就買世界型的ETF,雖然報酬率肯定無法多優秀,但起碼安全。
必須注意,不同市場表現優異的時間點不一樣,可能這個10年美股表現特別好,但下個10年特別差,風水輪流轉,因此,被動投資很需要耐心,不要因為你投資了幾年,報酬率令你失望,你就放棄了,放棄的時候往往是股票估值特別便宜的時候。不要理會新聞的解釋,新聞都是股市漲了就想一堆好的理由,跌了就想一堆悲觀的理由,如果你不是專業的投資人,無從判斷,那閉著眼睛定期買進就對了。
本文授權轉載自Sunny愛MoneyETF理財網,非經同意禁止轉載
小檔案_阿升投資討論區
台大資訊系畢,投資經驗十餘年,現為專職投資人。成長股與價值股兼具,研究範圍陸股、港股、美股、台股。 FB粉絲團:阿升投資討論區、Blog:阿升理財筆記。
延伸閱讀
▶ 台股ETF有4檔可以安心存,年輕人買0050、退休族買0056
▶ 全球4大知名ETF一次看》艾蜜莉:沒時間研究個股的人,方便的投資好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