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想在股市裡掙錢,技術占3成、人性占7成。許多人學了一缸子操作技術,卻始終賺不了錢,往往敗在勘不破人性,管不住自己的貪婪與恐懼。這系列隨筆文章,要談的,就是人性,人性在股市裡的行為,行為如何害你賠錢或助你獲利。
「比傻理論」(greater fool theory),簡單說,就是你把一束鬱金香、一個舊花瓶,一張連公司經營什麼行業都搞不清楚的股票,不管追到多高價,只要你能找到下一個傻子願意用更高價的價格買走,那麼,你就能賺錢並全身而退。套句股市俗話,就是:「別當最後一隻老鼠。」
但,你以為我要說去追飆股的都是傻子嗎?不然,其實,會去追飆股的,大部分都是「聰明人」。追飆股,是圖賺快錢,聰明人才賺得到快錢,但也正因為是聰明人,才會不小心栽在這裡。
牛頓夠聰明吧?發明了微積分,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他卻栽在18世紀著名的股票災難——南海泡沫(南海公司誇大獲利前景,浮濫發行股票,終至崩盤)。他的故事是這樣的:第1次買進南海股票時小賺7,000鎊,但第2次買進時,正好買在股價頂點,再找不到下一個傻子了,結果大虧2萬鎊出場。
你可以發現,牛頓追飆股的過程,經過了300年後,跟現代人也差不多。先是半信半疑,丟一點錢試看看,果然真的賺錢,接下來膽子壯了,傾其身家投入,卻落得慘賠的下場。
其實飆股的劇本都差不多,大致可分3階段,第1是基本面有轉機、第2是利多消息面齊至、第3是情緒面發酵,樂觀孕育更樂觀。
飆股的劇本可分3階段
基本面有轉機,就像陽春溶雪時,壓在殘雪下的種子,奮力掙脫了層疊雪花,露出了新綠的芽,是那麼的可貴。早期發現的人,細心呵護它,耗費時間澆灌,等著它枝椏茁壯。然後,在含苞待放前夕,準備開花的好消息傳揚開了,第一波的人群來到,見到猶帶綠意的花苞,甚至等到了吐蕊。然後消息傳得更廣,更多人蜂擁而至,稍有遲疑而晚到的,不知花之將謝。
想賺快錢,其實是人性,人性深層的不安,擔心別人都有賺、而自己錯過了。並且聰明人傾向相信自己能夠躲開高檔套牢的風險,不會變成最後一隻老鼠。
為了化解內心對於沒賺到錢的不安與焦躁,聰明人容易不斷找理由幫自己的行為合理化。譬如,航運股與原物料因其獲利不穩定,因此買這類股票不宜看本益比,更不該將「1個月的獲利×12個月」。比較可行的方式是採用「價格/淨值比」(P/B比)的河流圖來作為參考,順著技術線型的動能方向操作,並善設停損點作為保護。聰明人多半也知道這個道理,但太怕「少賺了」,所以在漲升過程中,很容易不斷修改評價標準,只為了能賺到明天的漲停板。
筆鋒尖銳辛辣的知名以色列作家艾加.凱磊(Etgar Keret)在「夢的安魂曲」這篇短文(收錄於《我絕非虛構的美好七年》),描繪一段怪夢,夢中,凱磊推著攤車賣熱狗,不論他多努力,都來不及應付周圍咆哮等候的顧客,然後他驚醒。密友對他說,這是他內心不安的體現,因為他是猶太倖存者的第2代,「你爸媽被迫離開原本的國、原本的家、原本的社會環境,而且是連夜離開。」密友解析,所以你需要的是一個海外帳戶,而且大家都有,「海外帳戶」是那年夏天以色列最流行的3樣東西之一。密友還說:「(有海外帳戶)雖然無法保障你不變難民,可是就算變成難民,你也會是有錢的難民,即使…在火車站開熱狗攤,也有錢雇用運氣更差的難民來守攤子,不用你自己塞酸菜。」
不管是在行情高熱時去追飆股,或是去擁有你可能一輩子都用不到的海外帳戶,行為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理解行為背後反映出你內心有什麼樣的不安。
想化解不安,尤其是想化解「身邊人都賺錢,只有自己沒賺」的不安,最好的方法不是避開它,而是迎戰它。這一點我很清楚,許多年來,我常勸朋友在行情大熱時不要亂買股票,結果通常沒用,因為愈是要他們別買,只是讓他們內心更不安。
比較合於人性的方法,我自己感覺是在資金管理上嚴格控制投入金額,在操作上揚棄「長期投資」的想法。既然你在8,500點不敢買股票、1萬點還是不敢買股票,那你就不是長期投資型的人,老老實實面對自己,你是想投機的聰明人,並且要聰明到底,不要買進之前是「聰明人」,一套牢就變成想長期投資的「傻瓜」。敢投機,就要敢面對停損,才能遠離永恆套牢的股市無間地獄。(本文作者為《Smart智富》月刊社長)
延伸閱讀
▶社長投資隨筆系列3》股票賠錢,問題在壞習慣
▶社長投資隨筆系列4》「擁有財富但孤獨」與「失去財富但找回愛」,你的選擇是?
▶社長投資隨筆系列5》你買過175元的聯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