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主計總處公布最新的家庭收支調查,依據五等分位法,去年最高20%家庭每戶的可支配所得213萬8,000元,最低20%家庭每戶只有35萬元,2者相差6.10倍,這個數字已經創近7年新高;中研院院士朱敬一也在演講場合上,揭露我國貧富差距日漸惡化的殘酷現象。
「可支配所得」指的是收入總額減去非消費支出之後(例如社會保險、稅金、罰款、捐贈、利息及其他移轉支出),可以用來支應日常生活開銷或儲蓄的餘額。
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的原因難以一言道盡,根據主計總處的解釋,隨著經濟發展、人口老化及家庭結構改變,所得差距擴大乃時勢所趨,其他國家亦是如此。但有論者認為,2017年的「稅改」大幅調降股利所得稅率,正是促使富者更富的重要推手。
透過這份家庭收支調查,我們可以窺探貧富之間的差距,但這還只是所得矮人一截的「先天問題」,如果算上物價因素,恐怕又是另外一段讓人感傷的情境,因為低所得家庭面對的通膨壓力,其實比有錢人還要高。
為何民眾對於物價下跌無感?
主計總處每個月定期發布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長期以來官員口徑一致,總說「國內物價溫和平穩」,好似無風也無雨,但為什麼多數民眾怨念仍深?
通膨率反映的是家庭部門消費商品及服務價格變動,例如摸得到的衣服、香菸、手機、柴米油鹽醬醋茶,以及看不見的房租、水電燃氣費、學雜費、通訊費;至於勞健保、稅賦、股票、房地產則不屬於查價範疇。
這些物價有漲有跌,涉及因素包括經濟情勢、消費能力、天候狀況及國際原物料價格等,整體而言就是供需拉鋸的結果。只不過,許多人都是「只看漲不看跌」,加上購買的內容及頻率不同,而且可能差異懸殊,導致每個人對物價漲跌的感受有所落差。
舉例來說,蔬果、雞蛋、泡麵、鮮奶、衛生紙等民生物資單價便宜,占CPI權數不會高到哪去,但是因為消費者經常購買,只要漲價就「很有感」;反觀久久才買一次的3C電子產品,價格變化往往受到忽視。
你的通膨不是我的通膨
除了購買頻度,有錢人和窮人的消費結構也大不相同,低所得家庭的主要支出不外乎是房租、食物,高所得家庭的消費項目則以交通、娛樂、教育為主。
雖然近年通膨走勢還算「健康」,但若對照「所得層級別物價指數」,可以發現高所得家庭的物價漲幅幾乎低於整體平均,低所得家庭的苦日子卻是雪上加霜。
如此窘況,就算身處物價連月下跌的今(2020)年也是一樣。1月~11月整體CPI跌幅0.26%,跌價項目集中在交通、通訊費率,這剛好是有錢人的主要支出,以致高所得家庭CPI跌幅達到0.37%。
而在另一方面,食物類、衣著類、居住類價格依然攀升,光這3項就佔了低所得家庭消費比重超過6成,使得他們對於物價下跌幾乎無感,CPI跌幅僅0.08%。
統計數據縱然無辜,但不難想見,原本收入已經比人還少的家庭,卻得承受更高的通膨壓力,實質購買力每況愈下,面對物價溫和平穩的說法,搖頭不認也是人之常情。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風傳媒
臉書粉絲專頁,請按此
小檔案_風傳媒
「風傳媒集團」是一間從媒體、優質內容出發的網路科技公司。秉持「忠於真實,看見未來」的理念,由一群來自各個領域,對社會進步發展有熱情的人所組成。期望藉由先進的網路技術、社群的凝聚及擴散,讓多元的意見被包容接納,並開啟更多理性思辨與對話的空間,進而為社會帶來正面的影響。
《風傳媒》以宏觀的視野,掌握台灣、國際、兩岸、地方的政經脈動及生活態度,用真實與進步的價值觀,持續耕耘原生新聞、深度報導及多元觀點,為全球華人提供最優質的內容,帶來對生活的美好實踐。
延伸閱讀
▶今年疫情這麼慘,哪些人的薪水不減反增?這兩行業平均總薪資超過10萬元
▶台灣最有錢的1%家庭,財力究竟有多驚人?朱敬一全面解析「富者更富」的原因
▶手擁700多間分店,富二代上節目體驗底層生活,感嘆:這個社會只會讓弱者愈來愈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