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本書,書名叫做:《窮查理的普通常識(增修版):巴菲特50年智慧合夥人查理.蒙格的人生哲學》。
先說一個故事。話說梵谷和畢卡索都是繪畫天才,你可以大概看清楚梵谷的畫作想述說什麼表達什麼,但是對於畢卡索的抽象畫一般人可是摸不著頭緒,可是兩個畫家最後人生的結局,梵谷是窮死的,而畢卡索是富死的,原因可能在於多數人看得懂得梵谷生前畫作,所以沒有人買,反倒是大家看不懂的畢卡索作品,因而也讓他致富,兩者差異,就是你會不會「說故事」。
一個看不懂的東西,如果你會說故事,死的也會說成活的。一堆專家一起討論畢卡索的畫像,雖然大家都看不懂,但是因為自己是專家,所以不能說出看不懂抽象畫這種話出來,很丟臉。所以必須正面的品頭論足評論一番,顯示自己的專業。
講了這麼多,我想說的是,蒙格的這本書有些時候,我必須承認我看不懂,或許是時空背景的不同,或許是蒙格學識太過於淵博,引用了一些經濟學或是專業的名詞,讓我看不懂。某些情境用白話文可能要描述很多細節,但是他用幾句話就概括帶過,比如他在闡述經濟學的缺點的時,提到經濟學不夠重視「美德效應」和「惡行效應」。他闡述了美德效應對於企業的正面影響是什麼,但是我並不知道什麼是美德效應。
而他這次的演講,是面對加洲大學的畢業生,他們或許都清楚什麼是美德效應,所以他不需要在文章內對於美德效應有多加的解釋,就像我如果去一個社區演講,主題是有關社區營造、社區美化,我提到破窗理論的重要,而我卻沒有對於破窗理論有進一步的解釋,聽眾可能就會不懂我在說什麼。以上這只是一個例子,這本書有很多的理論我聽不懂,因為我不是經濟學或是相關學者。
不過一本書或是一段演講,只要能讓你有1個~2個心得或是新的想法,那這本書或是演講對你來說就是有收穫有幫助的。
我看完這本書之後,我第一個感覺到的是,蒙格對於「跨領域學習」的強烈推崇。他認為現在的教育把各種知識分門別類,各領域壁壘分明,可是想要對一件事情有完整的分析和判斷,必須要有跨領域的知識才能夠達成;也因為他有這樣的原則,所以波克夏的投資,從來不碰他們不懂的領域,比如科技業。他們可以解釋可口可樂的配方,人類每天獲取水分的比例,全球人口成長的數量,預估每天可以銷售多少可樂,每天可以賣出多少可樂獲利多少。但是科技業的獲利方式對他們來說太難以理解,所以波克夏很少投資科技業。
收穫1》多方學習、投資擅長的領域
多方面的學習,然後投資自己擅長的領域,並耐心等待機會,這是我學習到的第1件事情。我認為我投資台積電就是這樣的狀況下,做出決策並取得成功的。
收穫2》投資的Check List
第2個我認為值得學習的項目就是,做出check List(檢查清單)。飛行員起飛之前檢查一定會使用檢查清單逐一比對要檢查的項目,這樣才不會對重要檢查事項有所疏漏。
我的理解是,我們投資理財,一定會有一些原則影響我們做決策。比如存股可能會挑出高殖利率,我們會去搜尋這家公司過去的營運績效,過去發股利的狀況,公司信譽等等相關條件是否符合自己的偏好,這些項目就應該做個檢查清單,幫助你下次能夠快速並準確地做出決策。
除了書中講述的理財相關內容之外,我也想透過此書去了解是怎樣的成長環境和人生過程,讓巴菲特和蒙格儘管家財萬貫,卻又保持簡樸的生活,像是巴菲特可以每天吃麥當勞早餐,住在老房子開老車,但是卻為了節省時間買了私人飛機。 巴菲特各方面都很節省,卻為了自己最重視的時間買私人飛機,這使用金錢的反差和思考方式令人省思。
當我們擁有了簡樸簡單的人生態度之後,再多的錢財是否已經沒有意義?當你人生不斷追逐金錢,達成怎樣的目標才叫做足夠?足夠之後你要把錢拿來做什麼?
我想這些都是一輩子的人生問題,如果沒想清楚,你一生都會為了財務焦慮而痛苦。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喬飛的生活日誌
小檔案_傻多棒喬飛
喬飛,1975年生。五專畢業後從應徵黑手學徒到進入科技業變成電子業的工程師。 2011年到大陸工廠長駐,利用閒暇時間研究投資理財的方法。因緣際會接受SMART雜誌的專訪邀約,夢想街57號節目也用我的故事進行了相關討論。在45歲的時候財務自由離開職場。 這些經歷讓我瞭解到自己的人生也有無限的可能。
延伸閱讀
▶想存股覺得賺太慢、看人做價差感到心癢難耐?年領百萬股利達人棒喬飛:存股過程很緩慢,但卻一輩子受用
▶等有錢再來存股、本金小時做價差賺比較多?存股達人棒喬飛:先存股後致富,而非致富後才存股
▶大家都說存股很好,但你真的了解存股嗎?存股達人棒喬飛:常見的4大存股困惑一次釐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