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半導體大戰,台灣會遭受池魚之殃嗎?美國在1980年代壓制日本半導體產業的歷史經驗,可以提供什麼借鏡?趕快來看。
美國為了重振在半導體製造領域的昔日盛名,日前通過「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要拿納稅人的錢,補助半導體企業520億美元,並且要求接受補助的企業,10年內不得投資中國的半導體先進製程。
520億美元,雖然是一大筆錢,但背後還有比錢更重要的事,就是美國一向反對補貼產業,以這個政策原則來說,這次大手筆的晶片法案,是讓自己陷入了兩難處境,美國過去多年來一直大力批評歐洲跟亞洲採取國家補貼的方式來協助產業競爭,川普(Donald Trump)在總統任內,甚至直接嗆歐盟:「世界貿易組織發現,歐盟對空中巴士的補貼,對美國產生了負面影響。」川普據此批評,歐盟多年來一直占美國的便宜,威脅要課關稅報復。
但現在,美國自己也這麼幹了,日後當他再批評歐盟補貼飛機製造商空中巴士的時候,歐盟馬上就能反嗆回去。
美國除了晶片法案之外,同樣屬於半導體競爭領域所下的另一手棋,是Chip4聯盟(晶片四方聯盟),也就是聯合台、韓、日,以4大陣營聯合夾殺中國在半導體領域的發展。先不論美國這次策略最終的成敗,我們可以看到美國在產業競爭上的手法,都是金融攻勢、扶植競爭者與法律手段聯合夾殺。
我們可以來看1980年代~1990年代,日本半導體如何極盛而衰,被美國成功壓制的歷史,台灣半導體業,雖然不是美國這次的圍堵目標,但有沒有可能遭受池魚之殃呢?
先看全球半導體市場的成長,從1976年2億6,000萬美元,到2021年底的529億美元,足足成長了202倍。半導體市場是美國所開創,但進入80年代之後,日本急起直追,在1987年時,全球前5大半導體業者,前3名都是日本公司,分別是NEC半導體、東芝半導體、日立半導體,第4名才是美國業者摩托羅拉半導體與第5名的德州儀器。此時,日後大名鼎鼎的英特爾(Intel)還排在第10名,超微半島體(AMD)排第12名。那在人工智慧(AI)與圖形晶片大放異彩的輝達(Nvidia)呢?還沒誕生,它到1993年才成立。
日本半導體業在1980年代快速成長,在1988年,全球市占超過5成。主力產品是DRAM為主的記憶體,當時英特爾的主要業務也是記憶體,被日本商品打到灰頭土臉,最後黯然退出DRAM市場,轉攻邏輯晶片。
日本半導體的強大,主要是也是受到當時日本經濟力強大之賜,GDP規模已達到世界第二,進逼美國,更令美國擔心的是,先進工業,除了汽車之外,半導體也快速成長,這股旭日東升之勢讓美國普遍彌漫日本威脅論,於是美國出手,如同前面提到,美國的戰略是在金融攻勢、扶植競爭者與法律層面三管齊下。
首先,在1985年,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根據美國《貿易法》第301條款(這是用來報復貿易對手的不公平貿易行為)起訴日本。隔年,日本低頭,雙方簽署《日美半導體協定》,此後,美國可以監控日本對美半導體產品出口價格與市占率。簡單說,就是不准你賣得比我便宜,不准你市占率超過我。
另外,美國也用力敲開日本市場,熟悉日本的人應該了解,日本對外來貨品一向採取較為防禦的姿態,而且老一輩的日本人,打從心裡愛用國貨,因為國貨品質比外國貨更好,甚至同一款商品的日本國內版本,都可能比外銷出口版本的品質更高。
曾經,日本是全球半導體生產重鎮
我們可以從下圖看出來,在1980年代,日本不僅是全球半導體生產重鎮,更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市場,但在美國動用《貿易法》第301條款的威脅下,日本不得不開放自己的半導體市場,甚至還要倒過來鼓勵日本廠商用美國貨,終於讓美國半導體在日本的市占從幾乎零,上升到突破2成。
但是,這還不是最關鍵,真正關鍵的殺招在於金融手段。美國動用它最擅長的貨幣武器。1985年,美國召集美、日、英、德、法等5大工業國的財長與央行行長集會,會後發布《廣場協議(Plaza Accord)》,逼迫日圓大幅升值,以解決美國貿易赤字的問題。日圓就從1985年的1美元兌250日圓左右,在短短不到2年,快速升值到135日圓左右,日圓兌美元升值幅度高達85%。日圓大幅升值之後,日本廠商的競爭力就大幅降低。
另外,半導體不僅是商戰,更是國家競爭力之戰,美國為了想更有效削弱日本實力,也扶植其他的亞洲競爭者,也就是台灣跟韓國加入這場競爭,這個機遇,從歷史轉折點來看,對台灣是一大幸運,對日本卻是一大不幸。日本人自己怎麼看這個問題?根據《日本經濟新聞》的報導:「日美之間的半導體摩擦體現了美國作為一個國家的本質,那就是為了保護可能對本國安全保障造成影響的產業,即便是同盟國,也會表現出不顧一切的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