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和借款人之間存在資訊不對稱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回到今年的諾獎,Diamond教授在1984年的論文《金融仲介和代理監督》中指出,由於資訊不對稱的存在,少了銀行的中介角色會導致道德風險問題的發生。
具體來說,借款人一旦借到了錢,就可以用它們來為所欲為。這樣,市場上的金融風險就會擴大。而在引入了銀行之後,它就可以作為存款人和貸款人之間的代理人,來監督合同的實施狀況,保證借款人履約。
Diamond用模型證明了,相比於讓存款人來直接監督借款人,這可以節約巨大的成本。透過上述分析,Diamond就找到了銀行作用的新機制,從而為銀行的存在找到了新的合理性。
擠兌是銀行最為擔憂的問題。一旦擠兌發生,就可能發生銀行倒閉,資金斷裂等一系列問題。關於這個問題的現代討論,則是由Diamond和Dybvig首先發起的。
在1983年合作的論文《銀行擠兌、存款保險和流動性》中指出:銀行的角色可以為經營缺乏頭寸的商業投資者提供保險,增強其抵禦衝擊的能力,同時也可以減少商業衝擊帶來的破壞,提升經濟效率(人類學徒OS:央行則扮演同樣的角色對應銀行體系)。
在引入銀行之後,經濟中可能出現更穩定的均衡。如果所有儲戶都相信銀行的協調能力,那麼銀行就可以幫助商業投資者抵禦個別的風險;但是如果儲戶出現擠兌,銀行難以償付,那麼它就不得不停止對客戶的資金供應,這時經濟就會遭到破壞。
國家提供銀行存款保險能增加存戶信心
在兩位教授看來,能否預防擠兌的產生,主要看儲戶對銀行的信心。因此,他們建議由國家向銀行提供存款保險,這樣就可以成功提升儲戶信心,也可以讓銀行更好地幫助投資人抵禦風險。
Bernanke則是在闡明有了銀行之後,原本各自分散的商業破產風險就可能通過銀行體系進行傳導集中,從而導致經濟的大動盪。Bernanke與另外兩位教授合作的一系列論文中闡述了銀行和金融體系的存在會放大金融風險,因此這套理論後來就被稱為「金融加速器」。
隨著社會的發展,銀行和金融系統在經濟當中的作用愈來愈明顯。在過去,研究總體經濟跟金融市場常被視為不同領域。靠著3位學者的研究告訴我們,銀行一方面可以充當天使,幫助資金在供需雙方更好地周轉;另一方面也會充當魔鬼,把原本分散的風險變成巨大的金融危機(也就是俗諺:銀行雨天收傘)。
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這個主題,恰好對應著重新恢復動盪不安的金融秩序。當2008年金融海嘯時,Bernanke將銀行承擔的信用風險(CDO、CDS),再向上集中轉包給聯準會(央行)承擔了銀行的金融風險(如緊急救助計畫、QE)。
由於系統風險已經由金融體系向上甩鍋給國家央行。那麼下一次發生的金融危機,將會是風險疊加再疊加的超巨大金融海嘯。想像國家為了抵禦系統風險,築起超級巨大的金融堤壩。雖然因此更能抵抗洪氾旱澇,但若遇上百年一遇的大洪水,大壩潰堤,也將是會末日級的災難。
本文獲「方格子直送計畫」授權轉載,原文:漫談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主題:銀行體系與金融危機
延伸閱讀
▶今年來股市慘淡,究竟該不該賣股停損?從過去歷史告訴你,為什麽不該輕易離開市場
▶股市持續走空,投資高股息ETF賺錢嗎?達人曝關鍵:不只要配息穩,還要做到這2點才行
▶買基金,該選配息型好還是累積型?配息和配權是什麽?一文看懂基金背後的配息機制與邏輯
▶存股領息該留意什麽?擔心存股變「存骨」,這4重點務必先掌握
▶大變局年,6大投資重點一次看
小檔案_金融人類學徒
半輩子在股海裡浮沉的人類學徒, 從繁華的東方明珠看盡紙醉金迷, 目前隱居在遠的要命王國牧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