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美國亞利桑那州廠完成首次移機典禮,數百名外派工程師陸續飛往美國,引爆台灣對人才外流恐慌;研究人力資源學者直言,關鍵不是人才外流,而是「人才是否回流」。
COVID-19疫情引爆晶片荒,加上地緣政治局勢日益緊張,各國意識到半導體已成兵家必爭之地,政策思維也納入國家安全等考量,盼強化半導體在地製造的能量,台灣的護國神山台積電,成為各國爭相拉攏的對象。
近兩年,台積電相繼宣布赴美國亞利桑那州、日本熊本縣設廠,外界憂心台積電海外設廠成本高,恐怕犧牲毛利率;如今台積電工程師又大舉赴美,進一步引發人才外流的恐慌,甚至遭指有「掏空台灣」疑慮。
不過台大國發所兼任副教授辛炳隆認為,應先釐清「人才外流」定義為何,如果是台灣企業在海外設分支據點,然後外派員工,讓海外分公司運作更順暢,「這樣也是壯大台灣母公司,沒什麼不好」。
辛炳隆認為,台積電工程師包機赴美就屬於上述情形,不宜以「人才外流」看待。
辛炳隆強調,重點不是人才外流,而是「人出去後,是否有機制讓他回流」,若能夠把國外經驗帶回來,對台灣就是好事。
以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為例,當年就是在孫運璿與李國鼎的力邀下回台,先是擔任工研院院長,而後創辦台積電,護國神山就此萌芽。
辛炳隆表示,過去台灣政府與海外留學的人維持緊密關係,在此情況下,政府可以掌握海外人才庫,延攬他們回台貢獻所學,也就是俗稱的「海歸派」,但現在這種聯繫愈來愈薄弱,這也是制度可以強化的地方。
辛炳隆進一步指出,政府除了建立與海外人才的聯繫管道,爭取事業有成、學有專精的人才回台;另外,即便這些人繼續留在海外打拚,政府也可以舉辦座談會,讓他們分享經驗,將海外人才庫的價值最大化。
小檔案_中央社
希望透過更好的報導與文章品質,讓台灣社會向上提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