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是全球知名投資專家,其領導的波克夏(Berkshire Hathaway),股價在過去40年成長767.7倍,平均年化報酬為18%,遠超過標普500指數同期的平均8.7%年化成長率。巴菲特以價值投資見長,喜歡買入股價遭低估的公司,不喜歡投資科技業。然而近期波克夏公布的第3季13F持倉報告顯示,波克夏斥資41億2,000萬美元,買進約6,000萬股台積電ADR,成為波克夏第10大持股部位。
從波克夏的分工來看,巴菲特負責監督約3,500億美元的投資組合,並經營其中的90%,其餘10%則交由副手Todd Combs與Ted Weschler管理;雖然巴菲特從未單獨揭露2位副手的投資組合明細,但投資規模30億美元以下的個股,業界一般認定為Combs與Weschler的決策,這次台積電部位一口氣達到41億美元,因此投資界認為,買進台積電是巴菲特本人決策,而不是出自擅長科技股的Combs與Weschler之手。
巴菲特時常說自己「不了解」科技股,但這次波克夏卻大舉砸下41億美元買進台積電,是歷年罕見的交易,奉行價值投資的巴菲特,為何要買台積電?
圖1:波克夏前10大持股中,台積電排行第10
圖片來源:風傳媒
科技股護城河不夠深、股價易被高估
首先,讓我們了解為何巴菲特不愛科技股。巴菲特奉行價值投資,喜歡買入股價遭低估,卻具有競爭優勢的「護城河」公司;科技股需要花大錢持續投資最尖端科技,巴菲特認為這種商業模式未必可以永續。
早在1999年11月,巴菲特就在《富比世》發表文章,說明自己為何不投資科技業。文中提到,科技業競爭優勢的維持時間較短,保護力不足,也就是說,「護城河」不夠深。另外,投資人很難事先辨認科技業的佼佼者,股價也難有合理價位可供進場。
巴菲特以汽車業與航空業為例,表示汽車、飛機剛被發明時也是掀起一波熱潮,許多企業誕生,但幾十年過後,大多數企業都被市場淘汰,只剩少數的生存者。科技業也是同樣道理,因此巴菲特得出一道結論:「投資的關鍵並不是評估該產業如何影響社會,或者是它的成長幅度有多大,而是了解企業的競爭優勢,而且最重要的,是了解競爭優勢的持久度。」
Business Insider也指出,巴菲特口口聲聲說自己不了解科技公司,但巴菲特不了解的應該不是科技業,而是為何其他投資人願意給予科技公司高本益比。巴菲特不喜愛本益比過高的股票,科技公司自然不是首選。另外,Business Insider也指出微軟的案例,表示微軟在1990年代取得全球獨占地位,但2000年代開始其獨占力就逐漸衰退,是科技業「競爭優勢難以維持」的一個顯著案例。
但蘋果是特殊案例。《好股票,壞股票》一書指出,巴菲特之所以投資蘋果,不是因為蘋果是科技公司,而是他認為蘋果是世界最強的「消費者企業」。Korn Ferry資產管理公司的高級客戶合夥人暨聯合主管Chad Astmann也表示,巴菲特投資蘋果,是看中它的「品牌價值」,而非「科技技術」。蘋果執行長庫克也認為,巴菲特將蘋果視為消費品企業。庫克曾經表示,雖然蘋果被歸類為科技業,但技術只是背景,消費者才是蘋果的核心業務。
有趣的是,巴菲特2016年就買入蘋果股票,但他當時仍用傳統手機,直到2020年才換成iPhone 11,由此可見,巴菲特對科技抱持保守態度;而且比起本身無製造業務的蘋果,台積電是不折不扣的科技公司,不面對一般消費者,也沒有蘋果的品牌魅力,為何巴菲特敢買台積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