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文思維誕生的AI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在21世紀的今日已大量運用在生活當中,近期掀起熱議的聊天機器人LaMDA、特斯拉自駕系統、AI算圖生成藝術品等,都是AI技術的應用。多數AI的研發秉持改善人類生活的人文思維,除了仰賴工程師的先進技術,更需要人文社會領域人才的加入。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專訪院內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蔡宗翰研究員,帶大家釐清什麼是AI?文科人與工程師合作時,需具備什麼基本AI知識?AI如何應用在人文社會領域的工作當中?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蔡宗翰研究員
圖片來源:研之有物
人機詩詞對決線上展開!贏家獲勝的關鍵是?
一場緊張刺激的詩詞對決在線上展開!人類代表是有「AI界李白」稱號的蔡宗翰研究員,AI代表則是能秒速成詩的北京清華九歌寫詩機器人,2位以「人工智慧」、「類神經」為命題創作七言絕句,猜猜看以下2首詩各是誰的創作?你比較喜歡哪一首詩呢?
猜猜哪首詩是AI做的?哪首詩是人類做的?
資料來源:蔡宗翰
圖片來源:Pixabay
答案揭曉!A詩是蔡宗翰研究員的創作,B詩是寫詩機器人的創作。細細賞讀可發覺,A詩的內容充滿巧思,為了符合格律,將「類神經」改成「類審經」;詩中的「福落天赦」是「天赦福落」的倒裝,多念幾次會發現,原來是Google開發的機器學習開源軟體庫「Tensor Flow」的音譯;而「拍拓曲」則是Facebook開發的機器學習庫「Pytorch」的音譯,整首詩創意十足,充滿令人會心一笑的魅力!
相較之下,B詩雖然有將「人工」兩字穿插引用在詩中,但整體內容並沒有呼應命題,只是在詩的既有框架內排列字句。這場人機詩詞對決明顯由人類獲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