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很多人表現出同樣的行為或抱持同樣的想法時,這些行為與想法便會傳遞出特定的訊息,告訴你應該怎麼做。
先來看一則網路上的笑話。2003年SARS流行期間,大家都搶著買鹽;2007年流感的時候,大家又在瘋狂買鹽;2011年日本福島核事故的時候,大家熱情依舊,繼續搶鹽囤積。只有一位大嬸甚是淡定,別人問她:「大家都在搶著買鹽,妳怎麼不去啊?」大嬸答道:「我家裡2003年時買的鹽都還沒吃完呢!」
儘管專家說,吃鹽不能抗病菌、防輻射,可是「造謠一張嘴,闢謠跑斷腿」。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謠言總是傳播得特別快、特別廣呢?
我們會不自覺地融入群體
這個現象與從眾有關,這是指為了消除真實的或者想像出來的團體壓力而改變自己的行為或信念,並且團體並未直接提出要求,從眾者也沒有改變行為的充分理由。
從眾這種現象最早是美國心理學家,也是現代社會心理學創始者穆薩佛.許瑞福(Muzafer Sherif),透過一個自主運動效應的實驗發現的。實驗人員要求參與者判斷一個光點的運動範圍,這個光點是出現在一個全黑的背景上,沒有任何參照點。
雖然它實際是靜止的,但看上去像是在運動,這是一種知覺錯覺,稱為自主運動效應。
一開始,每個人單獨判斷時,所看到的光點運動軌跡和範圍都是各不相同的。但當參與者聚在一起時,他們的判斷會趨向一致。即使讓他們再重新單獨回到房間判斷,他們仍然遵從在集體判斷時所形成的群體規範。
後來,研究者每做一輪自主運動測試,就更換一名小組成員,直到群體中都是新成員。先後經過幾代小組成員的傳遞,群體的自主運動規範依然和最早那一批的觀點一樣。
在這個實驗中,受試者互相參照彼此看到的光點運動軌跡,就存在對信息的從眾,也就是對答案一致性的看法:「我看到的點如果和大家不一樣,那我就聽大家的。」其中,也包含對群體規範的從眾,小組已經反覆更換好幾輪了,但新來的成員還是做出了與既有成員一樣的判斷,也就是說,其他人的觀點已融入新成員的想法中。
謠言為何無法止於智者?
「資訊」和「群體規範」是從眾的2個基本機制,人們總是習慣參考周遭其他人的想法、觀點和知識來探索自己所處的世界。
但是,為什麼闢謠的資訊卻沒人從眾呢?主要有5個原因。
第1,人們首先獲得的資訊是謠言,對資訊的需要已經滿足了,因此,這時人們對瞭解資訊沒有急迫性,自然也就聽不進去了。因此正確的資訊一定要第一時間公布,這樣才不會讓謠言有機可乘。
第2,謠言一般是透過周邊路徑讓人相信的,而闢謠往往只能依靠中央路徑。專家辛辛苦苦講了半個小時,解釋SARS到底是什麼,為什麼補充碘不能預防這種疾病,但很多人聽完之後可能還是一頭霧水,自己也缺乏生物學或流行病學等相關知識,怎麼會相信專家呢?甚至因為已經對謠言的資訊有信任基礎,反而抱著半信半疑的防備心在聽,闢謠自然就困難重重了。
第3,我們常說的「參考一下別人」,也是一種從眾心理。比如,朋友A讓你評價一下他的自拍照,可能你剛看了一眼照片,旁邊的朋友B就搶著說:「好帥又好有氣質!」你本來覺得照片中的朋友A比現實中更醜,但聽了別人的話之後,心裡就會想:「是不是我的眼光有問題」,於是又多看了幾眼,然後告訴朋友A:「嗯,真的挺帥的。」
你不僅改變了說法,也從內心真的認同了朋友B的觀點。
第4,性別也會影響人們是否產生從眾。因為男性普遍認為,擁有獨特的看法能證明自己是有能力的,所以男性通常較少出現從眾心理;而女性多半認為,與人合作並且達成一致意見,才能展現自己的魅力或能力,所以女性會比男性更容易從眾。
第5,自信與是否從眾也有關連性。如果你對某個領域很熟悉,也很專業,基本上你就不會盲從。比如,SARS疫情期間,跟風的人裡,就不太可能會有醫生這個族群;一個時尚達人對妝容和服飾的美醜評判也不會人云亦云。但如果一個人擁有很多知識,但卻缺乏自信,那麼即使他很專精某個領域,也還是會從眾的。
保持理性,避免集體錯覺的陷阱
由上述我們可知,為了適應群體,符合社會期待,或是為了融入群體,我們就容易因為看到大家都這麼做就一味跟風。尤其是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大眾每天都會接受很多訊息,比如,謠言就是利用人們的知識盲點,也多半會激發人們的情緒;且謠言具有資訊模糊的特點,在資訊不確定的情況下,更容易引發資訊從眾現象。
那麼,該如何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呢?首先,我們要克制自己的盲從情緒;其次,尋找資訊來源;最後,判斷是否符合常理。
以消費者來說,商場以及網站常常將它們販售的產品標示為熱銷產品,在購物網站上,還能看到已有多少人購買了某個產品的資訊。消費者剛開始並不確定自己是否需要購買,但在看到廣告後,可能就會受到廣告的影響,進而購買產品。身為消費者,要反思自己是否真正需要該產品,以及產品的廣告是否具有真實性。貼一個熱銷的標籤,標示已有1萬人購買,大家一看覺得有口碑,既然別人都買了,自己也要參一咖,本來不是熱銷商品也變成熱門了,結果你就被收了「智商稅」。
你有沒有輕信謠言的經驗?後來又是怎麼發現並破除謠言的?
延伸閱讀
研究顯示,股市專家平均僅47%時間預測正確...國際理財規畫師:聽從建議前一定要自己研究過
那麼多財經新聞,該如何分辨真假?國際金融專家教你用4大原則解讀,避開資訊陷阱
書籍簡介_人生難題,心理學都有解方:探究底層思維,提升心理智商,做出最佳決定的54種成功策略
人生難題,心理學都有解方:探究底層思維,提升心理智商,做出最佳決定的54種成功策略
作者:張昕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3/07/25
作者簡介_張昕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畢業於北京大學心理系,在香港中文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學習和研究心理學近20年。曾擔任江蘇衛視《我們仨》心理專家,在壹心理發佈熱門線上課程《人人都用得上的心理學課》,深受廣大讀者喜愛。
活躍於知乎平台,為讀者解答心理學方面的疑惑,是知乎心理學話題優秀答主、2018年度榮譽答主。於2017年和太太共同創辦心理學科普公眾號「Dr昕理學」。目前知乎和公眾號粉絲累計達40多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