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ChatGPT等生成式AI興起,近年AI需求呈現爆炸性成長;數據中心提供AI不可或缺的運算能力,需求因此激增;但是數據中心耗電量極為龐大,電廠不得不擴大使用化石燃料滿足用電需求,當主要國家高喊綠能轉型,此舉無疑是大開倒車。
數據中心是AI運作的心臟,美國維吉尼亞州北部更是全球數據中心雲集的核心。根據《華爾街日報》數據,維吉尼亞州北部一帶有世界最大的數據中心聚落,全球大約70%網路流量透過該區數據中心和世界各地互相傳輸。
截至2023年年底,當地營運中的數據中心總面積高達473萬平方公尺,相當於8個五角大廈;用電量達4GW,足以供應80萬戶家庭用電。
數據中心通常聚集在網路基礎建設成熟,以及能源供應穩定之處。維吉尼亞州北部的發展可追溯至網際網路早期的「反覆運算」技術,當時AOL、Yahoo!和WorldCom等網路通訊巨頭在此設置長達數英里的光纖電纜,成為該地數據中心基礎設施的骨幹。
也因為數據中心有群聚特性,隨著AI應用發展起飛,更多業者被早期建設吸引前來建設資料中心,特別是最新一代的超大規模數據中心(hyperscale data center),其耗電量遠高於前幾代數據中心,所需電力幾乎等於整座西雅圖市。
綠能趕不上AI需求,恐得用化石燃料填補電力缺口
為了達陣各國大多設在2040年~2050年的淨零碳排目標,電力公司積極轉型綠能,但問題就在於AI。
隨著AI快速發展,網路業者大舉擴建數據中心,能源需求連帶激增,成為淨零轉型的障礙。當綠能本就供不應求時,為了滿足數據中心這些大客戶,電力公司有2種選擇,其一是延長燃煤電廠的發電時間,其二是新建燃氣電廠。
例如美國喬治亞州與北卡羅萊納州的電力公司,選擇增加使用化石燃料,並推遲燃煤電廠的退役時間;能源公司Duke Energy也告知監管機構,北卡羅萊納州和南卡羅萊納州將規畫新建3座燃氣發電廠,否則就要讓燃煤電廠繼續運轉,等同將造成更多汙染。
美國近年積極淘汰燃煤發電,轉而使用排碳量較低的燃氣發電,作為綠能轉型期間過渡選項。過去10年,美國每年約有發電量10GW的燃煤電廠退役,但根據S&P Global Commodity Insights數據,由於用電需求激增,到2030年,美國每年只會有6GW的燃煤電廠退役,意味著淨零轉型的進程將明顯落後。
另外,能源公司Dominion Energy估計,未來15年的用電高峰(peak load,電路系統的最大瞬時功率)每年至少將持續增加5%,代表需要更多機組因應用電需求;執行長Robert Blue表示,公司會持續建設更多再生能源設備,例如離岸風機和太陽能,但仍需要更多燃氣機組來供應市場需求,單靠再生能源,還有一大段路要走。
淨零轉型被科技巨頭拖累,在地居民也不滿
略顯矛盾的是,電力公司的調度策略竟引發科技巨頭批評。Google、微軟、亞馬遜等科技巨頭是數據中心的重度使用者,也承諾要在幾十年內實現淨零碳排,因此電力公司擴大採用化石燃料,必然不利於科技公司的淨零轉型。
微軟就批評電力公司Georgia Power提議的天然氣擴張計畫,認為該公司「低估再生能源滿足用電需求的能力」。
就連數據中心所在的當地居民,也不滿這些用電怪獸進駐。雖然數據中心能創造工作機會,並為地方政府帶來極為穩定的稅收,但因為數據中心需要大量電力,電網建設為當地帶來健康與環境風險,特別是燃煤與燃氣發電需求增加,對居民帶來更大健康風險。
以Chesterfield市為例,當地是非裔居民占多數的地區,當地有1座近80年歷史的化石燃料工廠,因此美國全國有色人種協進會(NAACP)Chesterfield分會主席Nicole Martin指控,當地人承擔了健康風險,發電廠生產的電力卻提供給外地人使用。
不過非營利機構電力研究所(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執行長Arshad Mansoor認為,綠能無法滿足數據中心的用電需求,因此只能啟動燃氣協同發電;如果不這麼做,就需要延役燃煤電廠與核電。
也就是說,為了因應AI發展,在綠能發展成熟之前,使用化石燃料恐是近期必須付出的代價。
本文獲「風傳媒」授權轉載,原文:AI是淨零轉型的障礙?綠能趕不上數據中心需求,電力公司又要靠化石燃料
臉書粉絲專頁,請按此
延伸閱讀
▶不被世界拋在身後,台泥宣布轉型控股公司!多元布局,公司營收「四足鼎立」
▶營收創歷史次高,台積電配息再調升!Q1每股現金股利4元,最後買進日是這天
▶AI PC掀起浪潮,台廠供應鏈大啖利多,2檔有望直接受惠
小檔案_風傳媒
「風傳媒集團」是一間從媒體、優質內容出發的網路科技公司。秉持「忠於真實,看見未來」的理念,由一群來自各個領域,對社會進步發展有熱情的人所組成。期望藉由先進的網路技術、社群的凝聚及擴散,讓多元的意見被包容接納,並開啟更多理性思辨與對話的空間,進而為社會帶來正面的影響。
《風傳媒》以宏觀的視野,掌握台灣、國際、兩岸、地方的政經脈動及生活態度,用真實與進步的價值觀,持續耕耘原生新聞、深度報導及多元觀點,為全球華人提供最優質的內容,帶來對生活的美好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