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對中國來說,是巨龍艱困掙扎企圖翻身的一年,然後就如同上證指數呈現的一樣,今年以來指數不漲也不跌,似乎暗示中國經濟並未得到具體改善,相對於台灣加權指數今年上漲30%,兩國此消彼長,似乎也驗證了「十年河東、十年河西」這句俗諺。
房市與外商投資
首先關心中國房價,6月中國二手住宅百城價格指數YoY(年營收增長率)-6.25%,MoM(月營收增長率)-0.73%,100個採樣城市的二手房屋價格皆下跌,無一例外,顯示中國房地產市場價格仍未能築底,由此也可以預判當地消費者信心仍維持低迷。
圖片來源:中指研究院(中指雲) 內需低迷同時,外商投資意願也明顯下滑,根據中國商務部公布的數據,2024年1月~5月中國利用外資金額為568.1億美元、YoY -28.2%,較1月~4月YoY -27.9%進一步下滑,雖然官方認為衰退源於基期效應,然而投資金額衰退幅度近3成,也足以充分顯示外資對投資中國的意願與信心已大幅下修。
圖片來源:《工商時報》大陸國際新聞中心 實體經濟衰退、搶購國債
而反映在實體經濟上,2022年~2024年中國有近70間百貨公司尋求轉型或關閉,包括太平洋百貨(台資)、永旺(日資)、百盛(馬來西亞)、大洋百貨(台資)、新世界百貨(港資)等旗下商場。中國百貨商業協會、馮氏集團共同發布「2023-2024中國百貨零售業發展報告」也提到,中國的百貨零售業正面臨「民眾消費力不足」、「電商的持續衝擊」、「經營成本高但利潤低」、「客流下降」及「自營業務規模與占比較小」等衝擊。
而在這個背景下,也衍生1個與美國截然不同的特殊現象,就是市場開始搶購國債。如圖3所示,今年以來,中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不斷下降,代表資金不願投資股市,反而選擇投資國債,這個現象也迫使中國人民銀行開始「借入國債」,並希望透過拋售國債來打壓國債價格,推升殖利率,因此近期公債殖利率反彈,但這樣的政府干預能維持多久,仍有待觀察。
圖片來源:財經M平方 重拾生機或是繁華漸逝
回到正題,中國這尾經濟巨龍是否有機會重拾生機,還是「繁華漸逝」呢?1位北京大學金融學專業畢業的基金經理人寇文紅寫了一篇3萬字的長文,標題是「繁華漸逝:腹背受敵的中國經濟」,在中國網路掀起熱議,但最終不論是這篇文章,亦或其正反兩方,所有文章都遭到封鎖刪除,那我們來看看這篇文章有什麼重點:
1.承認中國經濟陷入困境
文中指出中國經濟陷入困境,其原因來自政府財政與貨幣政策失誤、過度的疫情封控,結果就是導致中國陷入「資產負債表」衰退(私人部門選擇還債或儲蓄導致的衰退)。
2.描述中國疲軟的經濟現況
文中提到中國目前消費疲軟,企業投資意願低落,經濟陷入通縮;同時貨幣政策效果減弱,財政行動強度不足,而這種狀況也迫使中國企業加速出海投資,導致國內經濟增速進一步放緩,失業率上升,貧富差距也在擴大。
3.預測中國長天期公債殖利率將下降到0
因上市公司股東權益報酬率下降,股市缺乏好的投資機會,社會面臨「資產荒」,因此金融機構將大量資金投入債券市場,最終將導致債券利率持續下降。
綜觀全文,其實內容算是非常中肯務實,雖有批評,但有更多篇幅是提出建言,包括建議央行大幅降息、購買國債實施量化寬鬆、允許匯率貶值、推動更大膽的財政行動等,其實這也是老生常談了,只是中國政府會採納嗎?
我認為不會,我們過去提到過,中國政府有著嚴重的「路徑依賴」問題,另外中國政府認為「人民還有錢」以及「反福利依賴」,因此也不會像歐美或台灣實施消費補貼政策或落實社會福利,再加上為了維護匯率而不願放手降息,「邏輯投資」預期中國經濟仍會陷入「慢性病」狀態。
回到投資角度,該如何思考呢?
1.該投資中國嗎?
我個人不會考慮。中國目前就像是「慢性病」患者,偏偏還找不到名醫,只肯服用偏方,或許久了之後身體真的會慢慢痊癒,但要回到過去的高成長時代,這種想法並不現實,另外資金的時間成本也要納入考量,比起投資「慢性病」患者,我還是寧可將資金停泊在「健康」、「會成長」的標的上。
2.中國租賃行業仍然承壓
「邏輯投資」寫過關於中租-KY(5871)的專欄分析,這裡要思考的是中國民眾與企業的投資意願偏低,這也代表租賃行業的競爭會更加劇烈,不僅業務成長會放緩,同時中國的內卷式競爭,可能也會影響資產品質(還款能力)。當然我們在文章中也提到過,中租-KY有其競爭優勢,因此我未來會比較傾向去觀察中租在東南亞的發展,如果東南亞與台灣地區的增速能彌補中國業務的放緩,那評價就有可能提升,但同時我們也要注意中國租賃業出海的趨勢,這也會擠壓中租在東南亞地區的發展。
本文獲「邏輯投資」授權轉載,原文:繁華漸逝的中國
臉書粉絲專頁,請按此
延伸閱讀
▶成長股、景氣循環股 依照3步驟挑標的
▶封面故事搶先讀◆不盯盤也能賺的價值投資術
▶惋惜台積電賣早了?達人:遵守紀律,把握好策略跟目標
小檔案_邏輯投資
「邏輯投資」分享自己的投資研究(無買賣建議)、投資觀念、市場觀察與潛在風險。
臉書粉專:「邏輯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