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買的投資型保單,明明已經繳了5萬元保費,為何1年過去,我帳戶內的保單價值準備金竟然是0,完全沒有享受到「投資」的效益?」
前幾年才正式登「台」的投資型保單,去年市占率已快速拉升至48%,與傳統保單的5成市占率相較,幾乎是分庭抗禮。但是投資型保單的糾紛也不少,其中最為人詬病的就是,第1年所繳的保費幾乎沒有拿去投資。
雖然金管會與部分保險公司已經開始調整保費結構,但是保戶仍有必要深入了解投資型保單特有的保費運作情形。
保費扣除費用及成本,剩餘金額才用作投資
以下是保險公司收到保費後的處理流程:
1. 先扣除附加費用
由於投資型保單是採「分離帳戶」,也就是保險、投資各有不同的帳戶。台灣人壽商品業務部專案經理賴雲基說明,客戶第1年繳交保費時,保險公司就會立刻從保費中扣除不等比例的保單附加費用,其餘的錢才會投入保戶的投資帳戶裡,就是所謂的「保單價值準備金」。
2. 再扣除保險成本及行政管理費用
保險成本是依照被保險人的性別及年齡計算出每月的保險成本,再從保單價值準備金的帳戶裡按月扣除,保額愈高,保險成本也會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