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檔案_黃嘉斌
經歷︰ 光華投信基金經理、統一投信基金經理
現任︰ 一銀證券協理、AAFM金融管理師
我離開學校後的第一份工作就是進入證券市場,當一個電子產業研究員,碰巧也是電子產業從谷底攀升的開始,所以那時的我意氣風發,看到的每一家公司幾乎都是潛力股和成長股,真的是隨便買隨便賺,完全沒有風險意識。
當時最常掛在嘴上的就是要追求資產「10倍速成長」,猶記得那時坊間還出現了一本名為《理財聖經》的書,教導投資人「隨便買、隨時買,不要賣」,以此為最高投資原則,這與近來大陸股市瘋狂的氣氛如出一轍,不管事後經不經得起考驗,但這無疑反應了當下的投資環境與氣氛。
不只國內市場,那段期間全球股市也欣欣向榮走了10年的大多頭,造就投資人盲目追逐成長行為的主因。
回想當時的自己也是如此,儘管還不是很清楚成長型、價值型、股息殖利率……如何定義?評估的指標為何?該怎樣區分標的類型?卻目光如豆,只懂得以「積極成長」當作一切投資策略的解釋。結果一個投資循環下來,成也成長股,敗也成長股,財富成一場空。
本益比愈低、報酬率愈高
其實追逐成長股並沒有錯,錯的是沒有審慎地客觀衡量投資價值。至於這個客觀衡量的指標是什麼?就是我們今天探討的主題「本益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