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芬常接獲各家金融機構打來的電話:「依照目前您在銀行的資產狀況,已經符合財富管理業務所服務的客戶標準,希望您能親自來一趟,會有專屬的理財專員,幫您做風險承受度分析,然後再介紹適合您投資的商品。」
「財富管理」並不是一個新名詞或新業務,國內最早引進財富管理業務的是美商花旗銀行,而後陸續有多家銀行跟進。為了搶市場,門檻也由300萬元以上逐漸降低為50萬元,甚至是15萬元。
金額門檻愈降愈低的結果,是導致業者向小額投資人傾銷大量複雜的金融商品時,沒有先過濾客戶的財富狀況及風險承擔能力,因而造成許多糾紛。因此,主管當局決定訂定一套財富管理業務的管控機制,以便保障投資大眾的權益。
行政院金管會目前先開放銀行與券商業者提出申請,至今已經核發了40張左右的財富管理執照,未來也將允許保險公司,加入財富管理業務。
銀行擅長固定收益性質商品
於是理財大眾首先將面臨一個問題:到底要將錢交付給銀行還是券商來打理?甚至是未來的保險公司?到底誰才能幫我增加更多的財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