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算2005年國際股市表現,印度肯定要被讚賞一番。印度指標BSE指數單年漲幅約4成,印度股票型基金整年度平均報酬率也在40%左右。
當市場探討印度強勢上漲的背後原因:勞動力充沛,勞動成本低廉,人口眾多,生技、製藥、軟體舉世第一……眾多基本面之外,其實還有一個有趣理論是:美國資金的挹注。這個解讀來自於國際戰略的考量,認為美國這個世界霸權,為了確保地位,所以在亞洲地區拉抬印度來打壓中國。
獲利增幅跟不上股市漲幅,印度光芒轉淡
去年外資投入印度的資金創下106億美元(2004年為85億美元)歷史紀錄,讓印度股市連續第四年收高。不過,來到2006年,這塊金磚的光芒好像開始轉淡。
原因無他,就是獲利增幅跟不上股市漲幅。花旗美邦研發部主管庫瑪就指出:「2005年印度股市表現搶眼,但在大漲一波後,股價可能高估了30%。」那麼,印度之後,哪個區域或國家有機會接棒呢?
若從前述國際戰略的角度來看,美國資源的流向最為關鍵,但資源的去處總也要搭配基本面題材,因此就有專家認為,2006年最有機會接收美國資源的是:在2005年表現很差、但是2006年經濟成長率仍有5%的東協。
泰印馬菲4國轉機十足,又以泰國最具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