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投資房地產的重心在對岸,但是最近上海灘卻陸續出現「爛尾樓」,這是上海房市從2000年起漲後,市場罕見的情況,大陸最火紅的上海房市已經出現建商無力完工的案子。到底投資人該如何正確評估後市?
上一次中國大陸出現「爛尾樓」,已經是10多年前的事情。1992年,中國每年經濟成長率至少超過10%,造成國內通貨膨脹壓力大增,於是當局宣布實施「宏觀調控」(即經濟降溫措施),接著全國從南至北出現一批批的爛尾樓。
「那一波不少香港人及台灣人受傷慘重。」第一波率先投資上海房市的「台胞」曹先生,仍然心存餘悸。
去年3月起,溫家寶再度提出宏觀調控,經歷過「震撼教育」的曹先生知道苗頭不對,馬上把上海房子賣掉,大賺5成出場。現在他在台灣隔岸觀火,靜待下一波進場時機出現。然而近期上海的確也出現外資加碼,投資客進場撿便宜的現象。
名詞解釋:【爛尾樓】
通常發生在景氣不佳時,房子銷售率不佳,若建設公司財務槓桿又拉太高,亦即自有資金很低,銀行不願繼續提供融資,建商就會因資金不足慘遭斷頭,無力將興建中的工地完工,稱之為「爛尾樓」。
錢進大陸,已是不可擋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