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檔案_沈中華
◎學歷:華盛頓大學經濟學博士
◎經歷: 台灣金控(財富管理)調查專案負責人、政大金融系系主任;曾在北京大學、四川西南交大、天津南開大學授課,於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荷蘭尼德蘭銀行、美國聯邦準備銀行聖路易分行及舊金山分行、香港金融管理局等進行短期研究
◎現職: 國立台灣大學財金系教授
當我閱讀分析師寫的報告時,大部分時候是一大享受,但有些時候,卻令人悲哀。先談享受的感覺。分析師寫的報告常一針見血,直指核心,令我豁然開朗。以前我常常唸J.P. Morgan的一位資深研究員AndrewJohnason對亞洲各國銀行分析的文章而不能罷手;國內也常唸美林金融分析師對國內金融業的大作,還有台新、倍利、元大等不同券商分析師對金融產業的回顧,可說獲益良多。
記得最近看到一篇報告,執筆者分析中國崛起的五個迷思,包括中國有無輸出入通縮,其抓住議題之功力,深入淺出的分析,提出數據再說理令人折服,如果是武則天看到這些人才,一定會說:「有如此之人才,宰相未推薦給我,是宰相之錯。」所以,今年初我們看到,全球投資銀行在2006年賺大錢,分析師們都獲得高額的分紅回報,基於他們傑出的分析,我認為這是他們應得的。
接著,再談令我悲哀的部分。雖說投資銀行抓住議題及直指問題核心的功力一流,但在分析問題時,分析師也常出現一些邏輯上的問題、甚至是在方法論上刻意忽略有些事證。如果探討的是我不熟的領域,一般而言,我較看不出有分析邏輯上的缺陷,而認同他們的觀點,甚至有時認為這是驚人絕倫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