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 站上長線多頭起點
7月9日,國際能源總署(付EA)在「中期石油市場報告」中預測,全球將在五年內面臨供油短缺危機,這份最新出爐的報告,似為持續上漲的油價背了書,但卻也被喻為是歷來最黑暗的能源展望報告。
效能提高、成本降低 讓各國投資人追捧
幾乎就在同時間,全球股市中許多新能源企業的股價則展現歷來最亮眼的走勢,近在台灣的光磊、晶電 、億光等LED族群,因具「綠能概念」而受到港商麥格理證券亞洲首席分析師羅克斯(Tim Rocks)點名「加持」,半個月內股價漲幅逾20%;去年11月才以每股20美元掛牌的美國薄膜太陽能模組製造商First Solar(Nasdaq:FSLR),到今年7月已漲到110美元了。
近三年來,從節能、再生、綠能到生質等新產業,只要能少用一點石油、少製造一些污染的新能源,都受到舉世「高規格」的重視。所謂的高規格,也就是德盛安聯投信基金經理人陳嘉平、寶鉅投資總經理張植雄指出的,區域組織的鼓勵、政府政策的獎助,以及環保意識抬頭的消費者支持。
不過,陳嘉平表示,新能源產業的技術效能更高、成本降低,才是新能源受到各國投資人追捧的最主要原因,「所以,關鍵是價格,但並非上漲的油價,而是下滑的新能源售價!」
張植雄認為,新能源還是一個統稱,而且就產業發展來看,大部分的次產業仍處於萌芽期,但只要有點新能源的「概念」、技術已可商業化或取得訂單,就可享有「本夢比」。
隨著產業成熟、參與的企業增加且獲利提升,資本市場就會以合理的標準去評價本益比了,而發生的時間,高盛證券在2006年10月發布的能源產業報告中,預估在2010年,「但我認為,應該會比預期還要早!」張植雄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