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檔案_黃嘉斌
經歷︰ 光華投信基金經理、統一投信基金經理
現任︰ 一銀證券協理、AAFM金融管理師
台股走多頭行情時,投資人參與除權通常會有填權的表現,而且權值愈高,一旦股價填權,投資人賺得就愈多。所以每當除權旺季時,只要挑選近期要除權的公司做為短線標的,往往能夠獲利不少,尤其在年起的那段電子大多頭期間,更是如此。
當時我在投信擔任基金經理的職務,有位同事原本績效平平,但是他很聰明的利用除權旺季期間,將資金重押在除權股上,結果那個月的績效一下子就衝到全市場的第一名。
有了這個例子,加上基金之間的績效競賽很激烈,於是大家群起仿效,不管公司好壞,只要個股即將除權,就跳下去買,然後在除權當日以開盤價賣出(通常會開出高盤),以賺取這種所謂的「Easy Money」。
但群起仿效造成的結果是,後知後覺者的下場總是不太好,尤其是個別的投資人更慘。因為理論上除權前後股票市值應該都是一樣的,只要次日上漲,無論漲多漲少都是獲利,但實質上對股東而言卻非如此。
原因就在於,參與除權的投資人必須要負擔公司分配給員工的股票權值,也就是說除權後拿到的股票總和乘上除權參考價,會少於除權前的市值,說明如表(見下頁)。
7步驟試算員工分紅影響股價 分配決議,股東難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