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晚上,台北市敦化南路上誠品書店外的人行道上,人聲鼎沸,許多年輕人帶著一只小木箱,裝了幾件自己的作品,擺起路邊攤,吸引許多同樣喜歡手製風格的人前來挖寶。這裡是台灣創意市集的「發源地」。
2004年,台灣開始興起這股「擺攤秀自己」的風潮,搭上扶植文化創意產業的列車,在台北美術館、南海藝廊、西門町紅樓等地,開始出現不定期的市集。
短短3年不到,創意市場裡擺攤的人變多了,組成分子也更多元,從早先設計科系的學生或年輕設計工作者,迅速加入想兼差賺外快的上班族。
經常承接策畫市集活動的普普文創公司(Campo)活動總監陳昱興觀察,大多數的「攤友」都是兼差玩票的心態,不過也有近3成的攤友想藉此當作創業的第一步。雖然他們著眼於手工商品的材料成本不高,獲利空間可觀,但真正要做到「創意淘金」,其實有許多不為人知的辛苦和挑戰,下面3個案例,或許可以做為想要嘗試者的借鏡。
名詞解釋_創意市集(Fashion Market)
源自於倫敦。1666年起,在倫敦的Spitalfields Market,每逢周末就會吸引大批攤位和人潮,除了傳統市場販售的蔬果、食品、服飾外,還湧入了不少設計師和藝術家,在這裡聚集擺攤販賣自己的手製創意作品。之後,同類型的市集也逐漸出現在其他歐洲城市,演變成以藝術創作為主的展售活動。
案例1〉海蒂小兔 靠媽媽軍團2年賣5千隻
「請問海蒂在嗎?我想跟她合照,」7月中旬在西門町紅樓由台北市政府主辦的創意市集活動中,有超過60個攤位,「海蒂朵兒」的攤位前,始終人潮不斷,這些人除了挑選飾品,其中還有不少人是慕名而來,要求要和海蒂合照。
誰是海蒂?本名黃盈淑的海蒂,在2005年用自己的英文名字Heidi,為手工縫製的第一隻兔子玩偶命名,而有了海蒂小兔的誕生。兩年下來,共賣出了5,000隻以上的兔子,成為創意市集中的「人氣王」。
2004年海蒂從台灣藝術大學視覺設計系畢業後,順理成章進入小型出版社擔任美術編輯,當起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不過她發現,穩定的工作形態常常讓她「今天忘記昨天做過的事」,一成不變的日子,也讓她腦袋裡常常浮現、各種天馬行空的想法無處宣洩。在工作之餘,海蒂抱著好玩的心態,用自己的自畫像,再以她最喜歡的動物——兔子為造型,做出了第一隻「海蒂小兔」的娃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