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性愛冒險的小雨,向來喜歡賺快錢,愛追逐在短期績效一級棒的明星基金。去年小雨買了波動性大,成績還是冉TOP1的新興市場基金,第一個月報酬率還很快速的賺了6%,沒想到今年因為美國次級房貸波及了全球股市,尤其是新興市場,不到幾個月,基金反賠了15%。
很多投資人挑基金的唯一考量就是「績效」,或是鎖定短期績效好、波動風險也超級大的「明星基金」。雖然這些基金有可能帶來高報酬,但像遇到股災的時候,回檔的幅度也很嚇人。不過,縱然都是新興市場基金,裡面也有回檔幅度相對小的,若當初選基金的時候多加注意,就不會因禁不起遽幅震盪而出局。
所以選基金,「績效」絕對不是唯一的參考指標,還有一些健診基金的指標也值得列入參考範圍內,要檢視基金績效起伏波動的兩個最好指標就是標準差(波動風險)與夏普值(Sharp Ratio)。
波動風險愈小 基金表現愈穩健
若以1年績效為標準(詳見表1),挑選同類型基金兩支績效相仿的A基金與B基金,基金績效為14.62%與17.27%,每個月定期定額5,000元投資這兩支基金,沒想到3年後績效比較好的B基金,累積報酬率僅為20.47%,A基金則為29.14%;定期定額拉到5年後的績效差距更大,累積報酬可以相差17.88%之多。1年期績效比較差的A基金,反而是路遙知馬力,在長跑賽中勝出,這是為什麼呢?
再仔細看,A基金的標準差為7.34%,B基金的績效為8.6%,A基金的標準差反而小於B基金。
原來「標準差」不同,也會造成日後投資成果,在選擇基金時,除了績效是重要的考量因素之外,標準差也是絕對不可忽視的因素之一。
專家通常建議,波動度大的基金較適合定時定額投資,譬如波動大的新興市場基金就比穩定型的債券基金更適合。然而一旦選擇了波動度高的類型之後,反而應該在同類型基金中挑選波動度相對小的基金,才能達到最佳的報酬。